青春染指流年 发表于 2018-2-6 23:48:55

黄炎培徽州行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有风光旖旎的山川、独具特色的建筑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黄炎培,著名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拓荒中国职业教育,一心扫除读书只为做官的旧习,让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真正连为一体。这两个同样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元素在1914年产生了交集:黄炎培借考察全国各省教育状况之机,足迹第一次踏上徽州的婺源、休宁、歙县等地,而且,黄炎培还以其独到的视角,将徽州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记录在他的《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中。



青年黄炎培
- 1 -进入徽州 高枕无忧
1914年4月24日,黄炎培一行雇轿夫六人、挑夫四人,乘轿三顶,离开江西浮梁地界,向婺源出发。
一入原徽州府地界,特殊的风俗立即引起了黄炎培的注意。首先是道路,自进入婺源,道路都铺石头,非常平整。
特别是冲田岭,上下岭道路都是用石条一块块垒砌而成,每块宽八尺,台级高约三寸,隔二三十级设缓步台一处,长若干步,虽然上岭共八百八十八级,可行者并不感到特别疲劳。黄炎培前段时间刚游览庐山,从莲花洞登上牯岭,山路长八九里,虽然那是英国等七个国家出资兴建,但感觉还比不上婺源石路修建的质量高。自甲路至清华街,道路两侧古木参天,身体硕大的松鼠,在林间往来如织,见人不避。在虎墠(shan,供祭祀的平地之意)一带,发现道路旁的神龛上到处粘着红色纸条,纸条之末都书写着四句话,如“易长易育,麻豆稀疏,成人变豹,福有攸归”。有些好理解,有的却难以理解,估计多数是为生子祈福的。
在一些村落和要道上,张贴有婺源县知事的四言告示,声明学堂永不停办。这让黄炎培一行感到困惑。在冲田村,一商店的伙计见他们来自都市,便询问皖南一带盛传停学堂、复科举的消息是否属实,黄炎培这才明白缘故。他虽然反复解释,说明废除科举是大势所趋,可伙计似乎难以相信。有感于此,黄炎培作《皖南谣》一首: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茶灶,土风媚佛宁媚神,山无佛寺惟神庙。长亭何峨峨,有神年既耄,朱衣玉笏烟尘绕,前村生儿歌且蹈。大书一纸拜神祷,就中句语亦绝倒。愿儿长育痘稀少,愿儿成人勿变豹。
辘辘复辘辘,千山万山碓春谷。东邻大男年十六,担柴要担百斤足,读书要读五经熟。西邻纷纷走相告,快辞公学拜私塾,中华科举制且复,不然倪都督,何为下令办团停教育。
自清华街再行二十里到沱口,此处接近源于浙岭西、经乐平入鄱阳湖的婺水支流沱水之源,山水幽静,风光秀美,黄炎培等摄影留念。沱口村有私人所设织布厂,购置新式木机五六张,织各种花色布,销售尚好,但由于本地不产棉花,因此获利微薄。民国初年,国内很多地方盛销新式机织布。因此在城市,不少民族资本家投资开设织布厂,与洋布相抗衡。如今在此偏僻深山中,也能见到小型近代工厂,黄炎培不由得深为感叹。
行十里至山坑,又十里至石保。只见山上森林浓密,道旁时见胸围达二三丈的大树。十里至鸿瑞湾,又五里至浙岭脚。浙岭来自闽浙间之仙霞岭,蜿蜒向西北而去,为赣浙之间的分水岭,一上一下计十五里。忽然,雷雨大作,黄炎培只得暂避村舍。此时,浙岭头上云气缭绕,电光闪射,山泉奔注,随处形成大小不一的瀑布。一会儿雨止,黄炎培等步行上岭,屏息疾走三千三百级登顶。岭之巅有一亭,亭后有石刻,上为“吴楚平分”四大字(注:如今亭旁石碑上刻的是“吴楚分源”,不知黄炎培是否记录有误)。此时已近日暮,雨后云厚,雷声犹响,黄炎培等急急下岭,进入休宁县境,抵庄前村(今樟前村)住宿,当日共行七十里。黄炎培作《过浙源岭》以记:
东去渐江西婺水,南条大脉界分明。千村春谷云边碓,一路轻舆茶里行。
当初黄炎培一行离开景德镇时,有人就告诉他们:经过浮梁时一路须留意,一旦入婺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待进婺境,真的感觉每天都行走在康庄大道上,每隔三里或五里,必有一亭,厚实粗壮的方形柱子,即便是富家屋厅也不过如此,亭内两壁设置木头栏板,供应行人就座,亭之一隅砌有柴灶,铁锅一只,茶香一缕,既温且清,水勺用竹做成。行人入亭,即可饮用,既不付钱,也无专人管理。黄炎培就亭小憩时,恰好有一村人,担柴及此,入亭同坐。黄炎培便问:这一带有盗贼出没吗?村人告知:仅去年秋天,一伙来自浙江的强盗到此,图谋劫掠,几日后撤去。除此无有。至于小贼,从来没有过。你如果有意将一物弃放地上,明天来看,东西肯定还在。说话间,流露出对黄炎培此类询问的颇为不屑。


黄炎培(左)/ 网络配图
婺源、休宁的乡村中没有饭店。若某屋门外悬挂有“中伙安寓”四字招牌,即可安宿之处。旅店备有柴火供客人携米做饭。村中既无茶肆,也无赌场。此前一日,黄炎培雇佣的轿夫曾背地里悄悄赌博,旅店主人随即正告道:你们要知道,这里是不可以赌博的!轿夫赶紧停歇。令黄炎培惊奇的还有,虽仅浙岭之隔,西东民风却相差甚大:浙岭以西女子多缠足,不缠者罕见;岭东女子多天足,缠者却少见,妇女能肩负樵柴等重物以行,甚至可以为村中店铺肩运货物以赚钱。虽然民国已经建立二三年,岭西男子无辫,但岭东垂辫男子随处可见,似乎都是清朝的遗老遗少。
4月28日,黄炎培一行从溪口动身,行七里至石田,八里至小当,十五里至汪金桥,十里至黄村。一路行来,已非尽是山区,地貌逐渐平旷。七里至霞庄,十里至瑶溪,五里至孙打鱼,再八里抵屯溪,当日总共行七十里。随即拜访事先联系好的由著名茶商吴俊德创办的吴美利茶行,会晤俞枢尘。长途仆仆数日,至此方有到家的舒适感。
- 2 -屯溪茶市 沪杭风范
屯溪为当时皖南的茶市中心,新安江南岸为阳湖市,两处合计人口当在十万以上。街衢陈设华丽宏壮,很有上海、杭州等大商埠的风范。自离开赣东,此为第一的大市镇。
4月30日,在大思想家戴震先生的族孙戴伯衡引导,黄炎培参观了戴震先生读书处及所居故址。虽然屋皆改建,但戴伯衡还能指示某地为先生之书斋,某地为先生之门。其前有小山一座,村人很有兴致地描述:戴震当年曾戏言:这就是我著书的笔架。陪同游览的省立第二师范校长胡晋接、教务主任方新,遂向黄炎培索取墨宝,准备勒石纪念。过由山下,又游仙人岩。仙人岩为双丫形,酷似二童对坐,高耸云际,俗名二童听书。山下有寺,内设私塾。
在屯溪,黄炎培对茶叶经济作了充分调研。在当时的皖南茶市,祁门红茶年产约九万箱,约占常年出口红茶七十万箱的八分之一,以汉口为行销中心点;婺源、休宁、歙等县绿茶由屯溪转运十七万箱,占常年出口绿茶四十万箱的42%,行销中心点在上海。
红茶与绿茶的采制由农户和茶行分阶段进行。红茶采、晒、揉、窨、筛,均为茶户之事,称毛茶,烘、捡、装、售则是茶号之事。绿茶的采、炒、揉、焙为茶户之事;筛、捡、簸、扇、装、售为茶号之事。细茶每箱五十斤,粗茶每箱三四十斤。
茶叶的贩卖也经过几道手续:贩客走家串户向从茶户收买后售给茶行,茶行售与茶号,茶号售与上海茶栈,茶栈售与洋行。贩户的资本最为微薄,大抵由茶行贷给。屯溪当时有茶号七十二家,茶行七家。价格毛茶每百斤十七、八元至四十二、三元不等,成茶头批最高者为银百两。末批四、五十两,尾庄、子茶二、三十元不等。最贱的1912年冬季,每百斤仅银十六两。
在红茶的制作过程中,揉捻是黄炎培比较感兴趣的工序,目的是挤出茶叶中的汁液,为下一步的发酵做准备,同时也在揉捻中形成条索。当年祁门茶农揉捻的办法,一如此前福建武夷山茶农,是将萎凋的茶叶放置大木桶中,人站其中,手扶桶沿,双脚频加揉转。足踩之前,或穿上新鞋,或预先洗净。但足踩终究有不洁之嫌,经外国人拍摄宣传之后,特别是竞争对手日本有意诋毁,致使我国茶叶出口大受影响。来徽州之前,黄炎培就注意到这一问题,因此,他“此行考察,颇特别注意此点,且乘机为之劝诫。”但他发现,总体看来,皖南的茶户平时起居,未必十分清洁,但对于茶事非常郑重,譬如揉茶,大都用手不用足。歙县北乡杨村蒋雅堂家的制茶器具非常精洁,蒋雅堂的儿子也认为茶叶行销外国,卫生大有关系。令黄炎培十分感动。当然,当时徽州制作绿茶的揉捻工序,一般不会用脚。而制作红茶的祁门,他又未到,这是黄炎培未曾想到的。
虽然屯溪茶号很多,但整个茶业不能说繁盛。一般茶商,只是表面上勉强支撑,十有九家亏折。主要原因是茶市以洋商为主体,开盘定价,都听其命。“往往大批运往上海或汉口,当其去时,莫不欢欣鼓舞,冀得善价而归。及其入市定价,欲争论则无发言之权,欲不售遂绝后来之路,惟有垂首长吁以返耳。”既然茶商亏折,为何行号尚多?原来,从此业者,舍此无可营生。而当地一些富户,“鉴于大局之不靖,时势之日艰,悉收其存放外间各大埠之现金,归营茶业。盖亦无聊赖者之所为,非真有所利而出此也。”而茶户却因茶商多,竞买草茶,于是草茶价涨,利尚不薄。“春夏之交,采茶两次,以数十日之光阴,一家男妇老幼十数人之力,苟时机佳者,获百十元之收入不难。”但茶号成本愈重,亏折愈大,一旦倒闭,茶户之利也就终结了。至于歙县十数年前自闽移植用以窨茶的珠兰,年盛一年,仅歙县一年可售银十余万元。
- 3 -畅游黄山 景美人稀
5月1日,天下微雨。黄炎培一行开始黄山之行。从屯溪去黄山下,大约一百三十里,须两日才可到达。上午八时,雇得肩舆三顶,轿夫六人,挑夫一,冒雨而行。十五里至东关,五里至梅岭,入歙县境。又十里至西溪南,渡丰乐溪无船,只用竹筏载肩舆以过。竹筏较小,左右用力稍有偏斜,即有倾覆之危,幸而无恙。又十里至潜口。自潜口以上,远山四逼。过佛子岭,似入万山之中。又十五里至容溪,天色已晚,借宿小旅店中。当日共行六十五里。黄炎培作《黄山行》:
一往境幽绝,唯心与构成。近山偏不见,下谷尽无声。水共人争道,云封岭作城。劫余游屐少,卅六失峰名。
5月2日,天雨不止。晨七时开始动身,行十五里至下舍(今洽舍),又十里度山口岭,至山口村,又十里度石磡岭、黄土岭,至杨村,向当地蒋氏住户借炊。主人号雅堂,年七十四,须发如雪。小楼三间,面溪而筑。自称十九岁时,曾跟从左宗棠军,与太平军作战,在闽、粤、燕、齐等地生活数十年。有子一孙三,以栽茶种黍为生。黄炎培询问孙子入学否,老人感慨万分:村内无学校,如果到较远的别村住宿进校,每年非二十元不可。我已老了,儿辈只能苦守田园,没有财力供孙子入学。再说村中私塾夫子,自已都没有多少学识,又怎能教人呢?黄炎培为上黄山计,随身携有王锡祺辑的《小方壶斋丛钞》,内中载有清咸丰九年歙人黄肇敏所作《黄山纪游》,遍按其地名询问老人,回答均与书中记载一致。老人又相告:相传当地有被称为“海马”的人,能引导游客攀爬,虽山崖峭壁,也健走如飞,可惜现在已经这种人了,游客也日渐稀绝。中饭毕,珍重言别,行五里至吴村;又十五里至芳村。是时,雨已止,日复出,黄炎培等热游兴渐浓。又十里至汤口,已经快五点了,步行五里至紫云庵,天渐黑,借宿寺院。不久,皓月升起,明朗清旷,好似另一个世界。当日共行七十里。



网络配图 / 黄炎培
黄山寺观,在太平天国时期遭严重破坏。黄肇敏《黄山纪游》称紫云庵有僧名虚堂,黄炎培问紫云庵老僧性海认识否。性海说,虚堂俗姓谢,家在黄山脚下的芳村,即其俗家叔父,为洪杨掳去,被害。
5月3日,晨起,见华氏表仅五十二度。未带棉衣,尚能坚持。在汤泉洗浴后,一行九人(黄氏三人外,紫云庵僧果证及童子陪游,挑夫三,导游一),着草鞋,拄竹杖,约三里至慈光寺,经天门坎、小心坡、度仙桥、一线天至文殊院。文殊院僧德圆,索银十元方置办晚餐。夜间山上气温更低,仅华氏四十七度。
5月4日,计划游玩天都、莲花。自院西先下莲花沟,上大阎王壁,在连理松附近,发现山羊一只,大如马,度岭如飞。过鳌鱼峰,上莲花绝顶。后黄炎培作《登黄山莲华峰绝顶》一首:
南条一脉接仙霞,江浙平分两水涯。读画廿年想云海,攀天今日上莲华。巑岏俯极三千界,飘渺高承万里槎(莲蕊峰顶有石如船)。第一兹游快心事,名山大好属吾家。
5月5日,天色阴沉。游接引松、丽田生琴台、散花坞、梦笔生花石、板壁岭,十五里至云谷寺。寺已半圮,僧人也散去,唯有当地人在此就破屋掘笋煮晒而卖。过九龙瀑,三里至苦竹溪,有黄山胜境坊,因天色渐黑,急行五里至汤口,再行五里至紫云庵宿。
5月6日清晨,再沐浴于汤泉。临别,黄炎培为诸僧各撰一联,性海也以火浣石、木莲果、云雾草、云雾茶等黄山异产相赠。一行三人再坐轿子上路,过杨村,再访蒋雅堂。夜宿下舍村。回顾三日游程,黄炎培总结游览黄山经验四条:其一,游侣不宜过少;其二,多携衣服以备寒;其三,自携米蔬等食料,以杜贪僧婪索;其四,每人必带磁针,以防遇雾失踪。
- 4 -匆访歙城 江绿滩急
5月7日,黄炎培起程回屯溪。不料午后,行错道路,不经西溪南而经岩寺。当时,岩寺正值演戏,红男绿女,千百为群。路遇一小学生,经询问,方知岩寺有两所小学校。因时间紧张,来不及参观,直奔屯溪。
八日,应省立二师校长胡晋接之邀,黄炎培再次莅临二师,向全体教职员报告黄山游况,以为该校师范生前往旅行作准备。再留赠吴美利行一联:
率水由山,其民好礼;(屯溪有山曰由山,水曰率水)春蚕秋稼,有女知茶。
当夜上船,拟顺新安江而下。
9日上午,船行五十里抵朱家村。此处距歙城仅十里,便步行前往。过歙县西门长八百尺、十六洞的河西太平桥入城,先后拜访新安中学、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张文毅祠初等小学,再上太白楼品茗。感觉此楼风景颇佳,但楼内四壁字画粗糙,倒是后楼供奉的二十余尊木偶像,面目各异,估计为高手所作。夜色渐浓,取道渔梁镇返朱家村。
10日,船离朱家村下行。新安江两岸高山相对,峰清水绿,景色宜人。此时江水较急,每日舟行百余里。在皖浙交界处遇名为梅花岩的长滩,为安全起见,船家请三位健壮男子在岸上用纤拉船,缓缓放行。下水尚且如此,上水之难可想而知。当夜泊淳安威坪镇。黄炎培的徽州之行也至此结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炎培徽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