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痕迹 发表于 2018-2-6 23:31:15

美极了!清代康熙年间歙县的24处名胜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歙县知县靳治荆和吴苑等人纂修《歙县志》。该志书分建置、星野、舆地、户口、田赋、职官、学校、选举、人物、艺文等几大类,共计四十余卷。

《歙县志》卷首附有双面连式版画插图作品,共二十四幅,为知县靳治荆编纂《歙县志》时,特意请画家吴逸所作,描绘景象为歙县境内山川名胜。靳治荆对此甚为赞赏,将这二十四幅版四插图取出别刊,命名为《古歙山川图》,原版后辗转归于阮溪水香园所藏。《古歙山川图》连嶂叠秀、笔墨生动,实属清初徽派版画中的珍品。


吴逸为徽州本地画家。宁疏林,歙县向杲人,工山水,仿各家皆妙,善仙女。取法南北宗画家,仿各家皆妙,具自很强的山水画功底,亦工仕女人物画。这二十四幅画作风格浑厚凝重、变化多样。笔力道劲、酣畅,是一部运用传统的笔墨技法,对景写生,然后进行镌刻、刊行的山水版画作品。
康熙《歙县志》中的二十四幅版面插图,由虬村刻工黄松如、黄正如所刻。二人在镌刻此图时,正是技艺已臻巅峰的年龄,刻线如行云流水,毫无板滞涩重之处。所刻刀锋婉转如意,线条清朗流畅,凡细微之外,精雕细镂,更见功力。他们将山水画中的皴、擦运用到雕刻技法中,手法十分新颖,黑白灰层次分明,情韵动人。
刻工按着吴逸的笔迹,凭借娴熟的刀锋,不失毫厘地反映山画家的运笔特点,或细腻绵远,或粗犷奔放,或干笔飞白,或皴擦点染,完美地将画中景象精致生动地展现于世。此图刀法鲜活生动,富有创造性,或以黑水映青天,或以皴擦衬山石,镌刻景象远近人小,曲尽其妙,精到细微。尤其是所刻细密之处,行线仍能流转自如,排列走势清晰可辩。



书卷首有曹贞吉序,云:

余尝窃慕新安大好山水,及随牒至郡治,睹其云峦峭蒨,澄江镜澈,触处皆成图画……今年春,武密靳君辑邑志告成,仿朱思本画方之制,按图考地,不失累忝……俾宗人疎林别为《古歙山川图》,萧疏淡远,笔墨遒逸。正不必蜡履登临,而溪谷窈窕映发几席间,如抑宣平于翠微,觐轩皇于丹灶,览者展帙神往,足当卧游矣!北海曹贞吉。
下面,对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歙县志》的《古歙山川图》逐一介绍:
1、东山


图中所画在今桂林镇江村村东山营自然村;顺治四年(1647),徽州府在城北东山(今东山营村)建立兵营,共有骑兵70人,步兵 209人,守备兵 700人。本幅仿赵孟頫笔法。赵孟頫(1254-1322),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2、问政山



问政山,位于县城东,海拔 277.4米。一名华屏山,为县治屏障。山中竹林茂密,泉水甘美,盛产竹笋和珠兰、白兰、茉莉三花,有“问政竹笋甲天下”之誉。本幅仿李咸熙笔法。李咸熙,生卒年不详,宋初人,工画人物。3、龙王山


图中所画龙王山,古属三十七都。位于古虹桥(今古关桥之上,已圮)上游,即今古关对面。过去路有石栏。龙王山常坠石,明知县戴东旻以石栏筑堤卫之,方广二丈,延袤六百余丈。本幅仿李唐笔法。李唐(1066-1150),南宋画家。擅长山水、人物。4、西干



西干为练江西岸诸山之总称,与古城隔江相望,山幽林茂,古时为佛门圣地。唐代建有兴唐、罗汉、如意、经藏、等觉、福圣、五明、长庆、净明、妙法等 十寺,合称水西十寺,遂又称十寺山。宋代在长庆寺旁建长庆寺塔。今十寺俱毁,唯塔犹存。本幅仿李昭道笔法。李昭道,生卒年未详。唐代画家,擅长青绿山水,世称小李将军。5、渔梁



渔梁畔练江筑有渔梁坝。渔梁坝上,古渡欸乃。练水涉过渔梁坝,如雪浪翻滚,飞珠溅玉,涛声隆隆,声震数里。龙井山当渔梁坝下水土冲击之交,故立禹庙以镇之。因南临紫阳书院,又于庙上建文昌阁,以倡文风。庙阁俱毁于上世纪中叶,昔日名胜,今已作荒丘。本幅仿周昉笔法。周昉,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6、紫阳山



紫阳山,位于徽州城南,与渔梁街市隔江相对。明正德十四年(1519),于山麓建紫阳书院,今尚有遗迹可寻。其下有紫阳桥,又名寿民桥。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9 孔,长 139 米,宽 10 米,高 14.4 米。为境内最高古石桥,往来船只不落桅杆可从桥下通过。本幅仿王诜笔法。王诜(1036-?),北宋画家。字晋卿,喜作烟江云山、寒林幽谷,水墨清润明洁,青绿设色高古绝俗。7、新安江



歙县境内新安江源流有南北二支,南支称渐江,为主源,北支称练江,渐江、练江在歙县浦口汇流,始称新安江。练江河床淤积砂卵石,河道曲折,渔梁坝以下,河流坡降增陡,岩石裸露,水急滩多,旧时船过汪王、车轮诸湾,偶一不慎,即有触礁之险。本幅仿关仝笔法。关仝(约907-960),五代画家。一作关同、关穜。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被称之为关家山水。
8、歙浦



图所绘为歙南浦口对岸将军山,山脚渐江、练江合流为新安江。隋大业年间,蔺亮屯兵浦口,保境安民,功绩显著。蔺亮殁后,于山中立将军祠奉祀,山因祠而得名。本幅仿马远笔法。马远(约1140-约1225),南宋绘画大师,“南宋四家”之一,字遥父。出身绘画世家,擅画山水、人物、花鸟。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9、岑山



岑山,即小南海。位于歙县城东南15里,在雄村乡岑山渡村南的渐江中,海拔144米,长950米,宽140米。岑山四面环水,山即为岛,其上怪石峥嵘,古木参天。岑山上有寺院,始于五代吴天祐八年(911年)建的周流寺。“唐天祐中建梵刹,或亦呼为普陀”。进香者络绎不绝,盛况可与普陀山南海匹敌,故俗称“小南海”。本幅仿范宽笔法。范宽(950-1032),宋代绘画大师,擅画山水,为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之一。10、篁南



篁南即南溪南,今属屯溪区。古时又称“黄南”“篁南”“溪南”,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徽州萧江鼻祖萧祯居此开基,萧江宗族在此繁衍生息,为宦为商为医代有闻人。之后吴氏也徙迁溪南,宗族发达,明清以降,在商海宦海搏击风云,事业兴隆。江、吴等姓氏百姓共创了南溪南历史的辉煌。南溪南古村仅村北水口一带,就曾有上帝台、文昌阁、建新亭、五社庙、三姑娘庙、“龙光”“覃恩”石坊、下马石等古迹。本幅仿刘松年笔法。刘松年(约1155-1218),南宋宫廷画家。浙江金华汤溪人。工山水人物,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画风笔精墨妙,变雄健为典雅,水墨青绿兼工,着色妍丽典雅,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11、黄罗、天马山



天马山,在县西,如马鞍,故名。黄罗山,距天马五里,俗称南极寿山。黄罗山之支脉延至篁墩。本幅仿米芾笔法。米芾(1051-1107),字元章。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宋四家”之一。又称“米襄阳”“米南宫”。12、古岩



古岩院在岩镇南数里的小岩村,岩形如覆屋。汉晋以来为修真炼形所居。唐朝名僧山蕴禅师奉代宗手诏,集四方参学者结厦于此,始创三摩圣地,建有东西序寺庙无数,殿堂鳞次错落其间,当时曾驻僧侣500人之多,因寺庙建在石壁岩洞前,故唐王朝赐“岩寺”为名。寺后有“古岩寺泉”,被明人许芳城列为“歙县四泉”之一。本幅仿郭熙笔法。郭熙(1023-约1085),字淳夫,世称“郭河阳”。生有异性,才爽过人。熙宁年间为御画院艺学,官至翰林待制。擅长山水,自成一家,无论是构图、笔法,都被称为独步一时。13、岩镇



岩镇,即岩寺镇,现为徽州区治所,旧为登临黄山的咽喉之地。明清时期,岩寺逐渐成为歙西经济、文化、贸易中心,其形胜可概为:一台文几翠中天,二庙忠烈上九源。三摩圣地古岩寺,四贤集燕娑罗园。五显灵官大桥上,六逸娘娘小西天。七层宝塔保水口,八柱牌楼在路边。九洞桥接黄山水,十里长街万万年。本幅仿赵伯驹笔法。赵伯驹(1127-1162),南宋画家。字千里。工画山水、花果、翎毛,笔致秀丽,尤长金碧山水。14、金竺山



金竺山坐落在西溪南村西面,属丰乐河的上游。距离西溪南村约7华里。此地上游通往黄山,下游可通歙县,是人们从水路进出黄山的必经之处。金竺山是一座佛教名山。明代之前山上建有佛教寺院。现在山上还保留有佛教寺院的遗址。其下莘墟、松明山皆为歙西大村。本幅仿赵令穰笔法。赵令穰,生卒年不详,字大年,宋太祖五世孙,赵伯驹之父。赵令穰的画多描绘湖边水滨水鸟凫雁飞集的景色,运思精妙,清丽雅致。雪景类王维,又学苏轼作小山丛竹,在士大夫中颇受称誉。15、丰南



丰南即西溪南,又名或丰溪、溪南,今属徽州区。该村山环水绕,景色佳丽。至明已趋鼎盛,扬州、南京、杭州及沿淮一带,大商巨贾,比比皆是。西溪南村文风亦称昌炽,读书应试,科甲连登,土木大兴,园亭叠起,无论是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均至善至美。本幅仿李公麟笔法。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16、灵金山



灵金山,又名灵山。在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的北面,面朝西南,距灵山村约五华里,属于黄山南麓山脉。与丰山二水交汇处便是传说中的“不信世间阴阳事,但看灵山鬼点灯”的灵山村,村由山名。本幅仿黄公望笔法。黄公望(1269-1354),是元代全真派道士、画家,“元四家”之一。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擅画山水,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17、潜口



潜口,古称阮溪、潜川,今属徽州区。“潜”字为纪念陶渊明(名潜)在此隐居。清初汪度营建水香园,坐落于紫霞山麓、阮溪之滨,借景添彩,风光无限。园内景观以古梅为主,以方池为中,凸显“格高品清,宜诗宜人”的主题。本幅仿王维笔法。王维(701?-761),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18、飞布山



飞布山,在桂林镇境内,又名安勤山、安勒山、主簿山、瑞金山,有甘露洞,吐纳云气。有主簿庙遗址。本幅仿王蒙笔法。王蒙(1308-1385),元末画家,“元四家”之一。字叔明,号黄鹤山樵。赵孟頫外孙。山水画受赵孟頫影响,兼攻人物、墨竹,并擅行楷。19、许村



许村,地处黄山主脉箬岭南麓,唐以前即为歙北要冲,曾名“昉溪源”、“任公村”。唐末,许氏迁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许村。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顶峰。村落建设迅速发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00余座。著名的有大观亭、高阳廊桥、五马坊、双寿承恩坊等。本幅仿李成笔法。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故又称李营丘。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20、黄山慈光寺



慈光寺,今属黄山区,位于黄山朱砂峰下的温泉景区。旧名朱砂庵,建于明嘉靖年间,1606年改名法海禅院。1610年秋,住持普门进京。由太监马进转奏明万历帝、李太后及郑贵妃,先后赐予佛牙、金佛、七层万佛像和建寺帮银300两。万历帝敕额“护国慈光寺”。本幅仿荆浩笔法。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21、黄山文殊院



文殊院,今属黄山区,位于黄山风景区天都、莲花两峰间,后依玉屏峰,前有创建于1613年,1637年失火焚毁,次年休宁人汪之龙重建。此后又曾多次修葺。此地今建为玉屏楼宾馆。本幅仿倪瓒笔法。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22、黄山石笋矼



石笋矼,在黄山始信峰与仙人峰之间。矼上怪石参差,犹如雨后春笋。有“十八罗汉朝南海”“立佛石”等名胜。本幅仿陆治笔法。陆治(1496-1576),明代画家,字叔平,号包山,吴县工诗文,善行、楷书法。23、石耳山



石耳山处歙县东南,位于绍濂乡、森村乡、长陔乡交界处。主峰海拔1234米,是新安江的源头之一,府志记载:“石耳山孤峰瑰异,峰石倒垂如莲瓣。多产药草”,悬崖峭壁上生长着天然石耳,是极为珍稀的食用菌。本幅仿董源笔法。董源(934-约962),五代南唐画家,“北宋三大家”之一,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达。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24、郑村



郑村初名双桥。北宋天禧年间子孙蕃衍成大族,遂以姓易双桥为郑村。郑村之东为西溪,后联成一体,统称郑村。郑村有文昌阁、余园、南园、牌坊。明正德年间,将纪念郑安的令君庙从冷水铺迁郑村,改名施水庵。西溪有忠烈祠、社屋庙、不疏园、环翠楼、牌坊等。元末建明弘治重立贞白里石坊,是歙县尚存石坊中建造始建年份最早的石坊。本幅仿吴镇笔法。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擅画山水、墨竹。喜作渔父图,有清旷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调简率遒劲。精书法,工诗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极了!清代康熙年间歙县的24处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