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 发表于 2018-2-6 11:01:32

行走在雨天的古徽州,潜口民宅

                                                                                                   
行走在雨天的古徽州,潜口民宅 。




大巴停在“潜口民宅”景区门前。
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紫霞峰南麓。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汉族民居的徽派建筑群。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清初名流黄宗羲、施闰章、梅庚、靳治荆等均涉足此地,并有题记于此。
198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并列入全国文物保护计划。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散落于歙县境内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古建筑进行集中保护,明清建筑民居群别于1990年和200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建成潜口民宅一座古建筑专题博物馆。


1988年1月13日,潜口民宅徽派建筑群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景区,跟着导游在雨中沿着台阶行走,周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木,沐浴在烟雨中。


来到了一座小石桥前,旁边看到有牌子提醒:古桥护栏,禁止坐人。


原来这座石桥叫萌秀桥。桥建于明代嘉靖甲寅年(公元1554年)系由当时尼姑出资修建。单孔跨溪,紫红砾石砌筑,拱桥上方刻有“萌秀桥”和“嘉靖甲寅”字样。


在紧靠桥堍的位置,也有一块石头刻着“萌秀桥”历史,只是看不太清。


萌秀桥的护栏及台阶。


拱桥是移来的,原坐落于潜口镇唐贝村口,这样下面也不是溪水了。


接着,来到一座石牌坊前,一顶顶各色的雨伞展现在古朴的石牌坊前,倒是古代与现代、凝固与流动的对比。


石牌坊建于明代嘉靖丁亥年(1527年),四柱三间五楼,采用徽州的白麻石雕琢砌筑,中间大字板上,有字“方氏宗祠”。牌坊通体遍饰高浮雕,上枋和额枋图案全部镂空,周围的石雕非常精美,处处显露出古代工匠的精湛工艺及文化底蕴。




左右两间的柱间石板上刻着麒麟,或是追逐或是对峙,真是栩栩如生。可惜部分头部被敲坏了。


牌坊正面无题字,只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上踏着一只方形大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牌坊背面刻了月宫桂树图。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光宗耀祖。


离开石牌坊,继续雨中游览。

旁边的木牌上写着“善化亭”,亭子建于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可惜维修中只好远离无法观看。


后面来到了一座古朴的建筑前,不过也看得出已经维修过。


这里是乐善堂。


乐善堂又称"耄耋厅",建于明代中叶,此堂是供族中80岁以上的老人娱乐和议事的场所。宅高雅古朴,二进三开间,正面为三开间柱式门厅,厅的两侧多有门房,前后进间设有天井。


明代徽州民居家家如此,谓之"五岳朝天,四水归堂"。古时徽州人聚水如聚财,选设天井,不仅是通风采光的需要,还图"肥水不外流"之吉利。乐善堂天井两侧都有廊室,正堂20根大柱巍然挺立,横梁雕刻精细,整个建筑气势不凡。


结实的梁柱结构,使得古建筑能够支撑至今。










一些玉雕木雕工艺品。


湿漉漉的石台阶,把我们引向另一处古建筑。


上面是一座民居——方观田宅。


这是一座建于明代中叶的普通农民住宅,具有代表性。一进三间砖木结构的楼房,屋柱与柱础之间加一个木踬(zhi),具有防潮、防腐、防震功能。


楼上裙板采用护、缝制装修,隔间上装有芦苇墙。该宅结构紧凑,简朴无华。可以看到大门进来就是院子又兼天井,雨水一样可以流入水槽。




还是那个马头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行走在雨天的古徽州,潜口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