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的金箍棒 发表于 2018-2-6 10:17:40

徽州百村赋 ·石桥

石桥村座落在黄山源口,丰乐河畔。丰乐河水滚过宋代水利工程——昌堨,直冲金竺山脚,受阻后左转,沿石桥村后芝山山脚掉下条垅堨坝,奔流直下,穿过明代黄百万独资捐建的丰乐河上游第一桥——石桥,东流而去。

石桥村沿芝山东面山脚而建,从条垅引丰乐河水进村。主水流从石桥边直流而下,穿过5孔廊桥(俗称“观音桥”),踏着碎步,流经荷花坦,进入西溪南村。该溪称“外琴溪”。另一股水沿芝山脚,经人工水圳,沿街而行,穿过十字街向南流入田畈灌溉。该溪称“里琴溪”。两条溪流像两根琴弦,合称“里外溪弦”。从潜口路过琶村街,跨过石桥桥,经过文昌阁,穿过廊桥,沿石桥村东西走向的街路,过“兄弟进士”麻石牌坊,过“琴溪亭”,上社屋山去竦塘村,可直达休宁重镇万安。这条横穿石桥村的街路形同琴弓,配上里外琴弦,弹奏着一曲流传千古的妙音。




从西溪南、潜口方向进村有大门,称“下栅门”;经琴溪亭上岭出村有大门,称“上栅门”,门上有黟县青石刻“石浦”二字。上、下栅门夜闭晨启,起防贼防盗作用,今已不存。


石桥村在明代中、前期居民为李胡程三姓,吴氏大约在明代中期才从休宁迁入,还有部分许姓。故石桥村有句谚语云:“先有李胡程,后有吴家人。”此后一直到解放前,石桥村主姓吴氏,杂姓不多。解放后,新安江库区移民江氏、余氏入住,移民人口约占30%。



石桥村的村名是有来历的。这里明代以前称“石浦”,石桥建成后才改称“石桥”。传说,石桥是由竦塘村明代正德年间以经营盐业发家致富的“黄百万”独资捐建的。黄百万之女嫁给石桥村对河的莘墟村吴氏。黄百万富得流油,嫁出的女儿“三年不吃婆家饭,三年不穿婆家衣”。每日三餐按时送饭,送饭人经石桥村过渡后,从琶村沿河而下送到莘墟。黄山山区在明代树木社会密布,水源丰富,丰乐河水流湍急,河面深宽。天晴尚可,一旦下雨,浪高水急,无法开渡。特别是梅雨季节,三日有二日不能过河。黄家送饭的丫头伴当急得坐在渡头嚎啕大哭。石浦、琶村的人讥笑说:“你东家不是很有钱么?何不叫他建座桥,省得在这里等渡船等得哭。有钱的人都是称骨头的料,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日朝送什么牢饭!”……风言风语传到了黄百万的耳朵里,黄百万气恨恨地说,做条桥就做条桥,有什么大不了的事。遂捐出上万两银子,建成了9孔大石桥。“隔河千里岸”成了“天堑变通途”。两岸人民往来便当了,也极大地方便了歙县东北乡去休宁的行人过客。


传说该桥建成后,石浦与琶村为了桥名的冠名权发生了争执,双方赌本事争胜。两个村各选一名代表,穿着烧红的铁靴在桥上行走,谁走得快、距离远为胜。结果石浦得胜,桥被命名为石桥,后来干脆连“石浦”村也更名为“石桥”村。据石桥村吴氏后裔吴汝鈜先生回忆,该桥倒塌于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当时吴汝鈜12岁,正在学校读书。中午放学时该桥靠石桥村这头轰然倒塌,靠琶村那边还有三孔未倒。琶村有位木匠家的女儿放学回家吃饭,正行走在桥上,随着倒塌的桥石坠入河中而死。民国28年,唐模许承尧翰林坐轿从琶村过渡到石桥村访问名士吴文波(吴汝鈜父亲),煮酒论诗,吟联谈文。吴文波吟一联云:“三篙清水鱼知乐,一曲阳光路难行。”许翰林知是指过石桥渡之事,鼓掌称妙。现今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于1985年在原桥址上游百余米建成了钢筋混凝土3孔桥,运输车、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往来不断,一派繁荣景象。
  从琶村街过石桥,桥头有座文昌阁,文昌阁是地方文人谈诗论文之地,也是地方上的士绅族长议事之处。石桥文昌阁,二层,宝塔顶,飞檐翘角,四面门窗。阁下内墙四周有碑刻、壁画,有一块黟县青石碑光滑如镜,可照人影。阁中央有个烧香纸的石刻香炉,形同宝塔,高约丈许。


过文昌阁,即为“观音桥”。该桥横跨外琴溪,5孔8开间,是徽州廊桥建筑格式。桥长20余米,5孔共用37根1.4尺厚、1.6尺宽、1.2丈长的茶园石石柱铺就。靠南边第1间是陆地。廊架4柱打排,中间挑空,人字架结构。桥中间4间设有美人靠,供行客游人休息。中间有一间靠下手设有观音神位、香炉,供人们祭拜。两头及中间有4堵墙上顶,墙顶卷脊,有明代建筑风格。桥两头有圆门洞,南头圆门洞上方有黟县青行书石刻“礼教里”三字,字迹清秀有力,无款识。站在桥中间,上下风光一览无余,溪水潺潺,翠竹掩映,令人神怡心旷。从建筑风格及材料的腐蚀度来看,该桥大约建于清中、前期。桥中间上横梁上有毛笔楷书:“大清光绪30年吉日榖旦重修”、“大清同治3年榖旦吴东白堂修”。石桥村委会于1985年公布了“护桥公约”,用毛笔楷书在南头第1间内的石灰墙上。
  过观音桥,进入下栅门,沿街路而上,“兄弟进士”麻石牌坊跨街而建,遗址在现在的石桥小学旁边。牌坊边还有一口古井,称“牌楼井”。再向前,就到了十字街口,“琴溪亭”就座落在十字街中心。亭内设有石桌石凳,供人歇息。里琴溪横穿街路,从亭下流过。从社屋山沿路而下的小溪跌入里琴溪,叮咚作响,有如琴声,故称该亭曰“琴溪亭”。


过琴溪亭上岭,出上栅门,就是社屋山,路边是社屋庙,内供社公菩萨。传说,石桥又称“礼教里”,是社公显灵得来的。老早,西溪南对河的上溪头村,有一个十几岁的孝子在外学生意。年边,无船返回故乡探母,急得孝子坐在河边啼哭。正好遇着石桥的社公路过此地,询问孝子为何这样伤心?孝子说,我老母孤寡在家,我想母亲心切,又无船回家,想到伤心处,怎能不哭!社公看他一片孝心,就说,我带你回家,你闭上眼睛,千万不要睁开。不一会儿,社公驾云舟在上溪头河边靠岸,请孝子下船。孝子问恩公怎么称呼,来日好去寻找报恩。社公回道,石浦村礼教里。第二日,孝子到石浦村里问来问去,没有一个叫礼教里的人。后来走入社屋庙一看,社屋里有“礼教里”匾额一块。孝子恍然大悟,才知是社公显灵,带他回家的。从此后,石桥又称“礼教里”。
  石桥村在明、清时期出外经商的人员不少,商业经营地大都在江西境内,主要集中在南昌市。现在还有许多石桥村吴氏、许氏后裔定居在南昌市就是明证。《黄山市近现代人物》记载:许寿仁(1904—1970),字昌,别名兆基、徽州区西溪南乡石桥人。名中医,农工党员。1919年迁居江西南昌,从师学医。1928年获南昌中医师考核甲等第1名,乃挂牌行医。对经典医籍深有研究,擅治妇科疾病,临床经验丰富。1947年独资创办江西中医学校,任校长,培养中医人才160余人。曾任南昌市
  中西医联合诊所长,南昌市中医补习班主讲。曾为南昌市中医药学会主任委员。遗著有《时病论歌括》、《许氏验方》。




石桥在“长毛反乱”时遭到一定破坏。吴文波父组织地方民团保乡卫民,与太平军流寇激战,惨死沙场。在国民党黑暗统治时期,八年抗战,在外经商的老板伙计纷纷返回家乡,躲避战争,商业受到严重打击。农业生产落后,人多田少,石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后,百业待兴,又遇浮夸风误国害民,再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石桥人民苦吃硬做,只能混个半饥半饱的生活。文化大革命熊熊烈火燃烧,烧掉多少文物古迹?在贫困生活中大叫革命!革来革去,革了个一穷二白。
  春风二度梅花开。改革开放后,石桥村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不再是单一生产粮食,而是大兴大棚蔬菜,走多种经营的道路。石桥人民勤劳致富,增产增收,生活富裕,心情舒畅。新屋一幢接一幢耸立在丰乐河边和通往西溪南镇公路之两侧。整个石桥村在变型,人们思想观念在变革,生活水平在变化。2001年全村安装了自来水。步入石桥村,电视机歌声嘹亮,电话铃响亮,男女穿戴漂亮,“洋房”白墙雪亮,入夜灯光闪亮……
  真是:琴溪妙音传千古,石桥人民不怕苦。
  勤劳致富志气高,汗水书就新村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百村赋 ·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