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心少年空城寂 发表于 2018-2-1 21:41:47

休宁梓源村:藏在徽州“红旗渠”脚下的一座静美村庄

                                                                                                   
十月二十三日,霜降,浅凉。应是黄绿更叠,繁花谢幕,可是,在踏进这个叫做梓源的小村庄,视觉所及,眼前一切恍若是春的景致,远处青山叠翠,脚下溪流潺潺,房前巷口花木葳蕤。



顺着穿村而过蜿蜒的水泥路,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清澈的溪流两岸屋舍俨然,老屋新楼各自述说着梓源的前世今生。连通两岸人家的数十座简易小桥被朴素的各色小花点缀,家家户户门前,那些在农村再普通不过的坛、罐、竹、桶等粗朴材料,被用作花器,里面种上红的黄的紫的小花,装饰了家门口的空地,也为秋风里的村庄舞动着别样生气。小小的村庄处处透着巧思,藏着精致。



近年来,休宁县源芳乡的梓源村旅游渐入佳境,这样的村庄是不寂寞的。虽然也与徽州其他村庄一样,老人小孩居多,但,你看,那门前长凳上,老人们三五成群倚墙而坐,谈笑着;屋内有老者正在博弈,充耳不闻门外喧;孩子们像风一样在村里奔跑……村人们脸上的表情有世风里的干净与祥和。许是见惯了天南地北的游人,我们这样一队“人马”进村丝毫不影响村人的日常。相较于徽州一些小村落,梓源的热闹有着人间的喜气,这份热闹保持着最初的朴素、粗糙、动人、地气。十月里的秋风在小村庄里悠闲地吹来吹去,它也许和我们一样,正沉醉在美丽乡村梓源的温馨,惬意中,尽情的享受着村落里的轻松,自在。



来到梓源,新娘房峡谷不可不去,新娘房瀑布不可不看。欲观景,须登皖浙古道,一块块斑驳残裂的青石筑阶,曲折迂回至山顶,默道沧桑徽史。立于石阶回望山下,几间素朴的屋舍,安然地坐落在群山之中,感叹乡村的宁静真是造物者精心的安排,城市的生活往往让我们既习惯又无奈,如果感觉疲倦了,不妨来这里走走,这片温润的土地,也许真能让人找到几分失落的自我。











于山顶“新娘亭”稍做休整便向新娘房瀑布进发。入峡谷,便闻水声潺潺。徽州峡谷颇多,且各俱神态。新娘房峡谷则给人以娟秀之感,苍翠掩映中瀑流之声如喃喃私语,及至新娘房瀑布,方见其豪迈之状,轰鸣之声几不可闻同伴彼此言语。立于瀑下,衣袂飘飞,不由得张开双臂,任瀑风携裹水雾扑面,濡心。



一直不知为何称其为“新娘房瀑布”,即使遍询村人也不得其所以然。翩然在这瀑前,似乎悟得在纯朴的梓源村民心中,最美丽、最能带给人以幸福与暇想的房屋当属“新娘房”,而面对这由高约百余米的垂直崖壁“围砌”而成的“房”,瀑帘至于前,美得无以名状,唤之为“新娘房”是多么妥帖。



自红旗渠返。红旗渠,那个特定年代的符号名称,也是凝聚着梓源村民心血和情感的水渠,一侧临山,渠中无水,成为一个那个年代特定的烙印;一侧梯田茶园,婉转涟漪的曲度,像一位沧桑老者脸上的皱纹,游离在这大山之中。







至村中用过农家饭肴,便去聆听村中两位年愈八旬的老人讲述梓源往事。一口方言,浓浓乡情,连说带比划地从梓源村由倒栽枫树兴村说起,直至近代烽火岁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传奇故事,而是老人描述梓源村人为抗美援朝所作的奉献。当时,小小梓源村就有80多位热血青年到乡里接受祖国挑选,有36人应征,其中民兵营长是家中独子,本不在应征之列,但他依然带头响应祖国号召。当听到老人说到,应征青年回到村里的那晚,村里哭泣声不断——骨肉难离呀!我讶异又感动。讶异的是:这不符合影视剧中的场景,影视剧中不是应该为能报效祖国而喜、而激情澎湃么?感动的是:纵使千般不舍,万般难离,但梓源人仍然将亲人送上战场。这不舍的哭泣声才是最本真、最让人动容的历史。






欲归时,有微雨拂面。喜欢这种雨,衣不湿,发肤微润。至村口,回望,微润的梓源村里飘来村人无拘的大呼小喝之声,这独属村落的声音,有着烟火的味道,有脚踏实地的温暖,让我感觉到生活的五味杂陈,梓源,在这五味杂陈的岁月里,慢慢打磨,铺展得如此精细,撩人心扉。来过,心便被一次次搁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休宁梓源村:藏在徽州“红旗渠”脚下的一座静美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