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沸清茶 发表于 2018-1-30 08:33:46

访古探幽 | 护林乡规下的大美祁门

                                                                                                    祁门境内,山清水秀,植被丰盛,森林覆盖率很高。这得益于自古以来人们良好的环境生态意识,祁门人植树和护林的习惯源远流长。
古代祁门人一族一家,迁居一地时,都要在新居周围栽树,俗称迁基树。据说,栽下迁基树,如果第二年树活了,则说明此地可居住。今日祁门不少山村,这种迁基树仍时常可见,大多有数百年历史,根深叶茂,不少村子还有连片参天大树组成水口林,被村民们视为护村之宝,平日爱护有加,不得损害一下。

▲鲁溪湾水口林
家边村口之树,自然容易管护,但对于满山遍野的树林,旧时人们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护办法,那就是订立乡规民约封山育林。
据宋《乡俗拾遗》记载:“邑地土著乡民留俗,凡清明前几日,若风和日丽,男女老少皆寻青上山,手执青枝,或插于头上。男壮身穿蓑衣,头戴树帽,佯为‘树人’,欢乐歌舞,曰‘封山日’也。”此俗一直沿袭下来,逐渐形成了一套格式,尤其是首次封山时,甚是隆重,为村中大事,族中开祠门、杀猪、放炮、设酒宴,有条件的地方还要演戏,全村男女老少皆到,族长当众宣布护林公约,还现场折断一棵树苗,意为“人树同毁”。
有的地方还要打锣封山,冬令之前,村或联乡定人鸣锣,口中呼喊所封山场之地名,走村串乡,四处宣传。为了使护林公约发挥最大作用,一般情况下,一个村定约之日,除本村人必到之外,还邀请附近村庄中德高望重之人前来,以此来得到周围村庄的认可和共同遵守。
另外,还要在各要道路口醒目之处和山界立木碑、石碑,或系稻草,用以标明所封山场的范围。嗣后,违禁者按封山之日所定,或罚款,或令其杀猪请酒,或罚戏一台。无论是杀猪请酒,还是罚戏一台,在当年山村,都要很大一笔开支,一般百姓之家难以承受,处罚是很沉重的,大多能震慑人心,令出即止,无人敢违反。


▲箬坑乡伦坑村的宗祠“敬敷堂”封山碑
封山碑文
西乡十九都七保合坞山场原为封山,禁止耕种,树木已蓄养成林,但由于“人心不一,风俗渐漓”以及“旧规不振,前禁尽捐”,导致“强者恃其顽梗,弱者因而效尤”,以致“或纵火焚烧,或私行偷窃”,村人以“树木为十年之计”,故“目击伤心,事难再缓”,所以“合族商议,旧规前禁重立”,报请县府行文立碑,严禁砍伐。
在祁门不少乡村,甚至还流传着一个杀人封山故事:据说古时,有个村子封山育林,但效果不佳,族长遍邀各家到祠堂中商议,有人说:要封山非得杀人不可。族长应允并拟成封山条规,晓谕各家各户。过了数日,有人来报,族长之子私自上封山砍柴。族长大怒,当众令人将其子捆绑起来,杀了示众。如此一来,再也没有人敢上山动一根草了。当然,杀人封山仅是传闻,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祁门护林乡规之严厉。

▲历溪村千年古树(行天下/摄)
这种民间护林传统,还得到了官方认可,类似封山碑这样的护林民约,当年祁门四乡都有。其内容大同小异,做法也基本相似,在当年确实起到了防止乱砍滥伐、保护山林资源的积极作用。

▲环砂“永禁碑”
碑文阐述了乱砍滥伐的危害性,强调了保护山林资源、严禁乱砍滥伐、严禁纵火毁林垦荒的意义,并制定了各项奖惩的具体措施,处罚相当严厉。
解放后,封山日风俗犹存,一直到现在。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将其赋以新的内容,增添了许多法制观念,使其更加完善,更加有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访古探幽 | 护林乡规下的大美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