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大调 发表于 2018-1-29 21:16:38

行走祁门|渚口“贞一堂”鲜为人知的徽州民国第一祠



在徽州,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祠堂。祠堂皆为追远报本而建,建筑规制上体现出礼尊而貌严,规模上则显示出宏伟而气派,基本上居于全村的中心位置。时至今日,祠堂仍是徽州现存古建筑中较多,且最引人注目的一类。


不但有精美的外观,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着古徽州千百年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被誉为“徽州民国第一祠”祁门县渚口“贞一堂”亦是如此,既是当地人的祖祠,又是岁月流年中留给世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与精神归宿。





“贞一堂”是祁门渚口倪氏贞一支派的宗祠,位于该县渚口乡渚口村内。坐落在村中央,坐北朝南,占地1200多平方米,是一座三进七开间的大祠堂。 据史料记载,“贞一堂”始建于明,清兵入关后,毁于兵火。康熙12年(1673)重建,14年落成。宣统2年(1910)正月16日因燃放爆竹引发火灾,除门前“道士巾”外,全部被毁。1912年,族人倪尚人捐巨资重建。




“贞一堂”用料精良,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整个祠堂由108根大柱支撑,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意,被誉为“徽州民国第一祠堂”。据村人介绍,享堂东西两山墙脊柱取料于一根树木,享堂正脊高22.2米,可见该树本是一株高达30多米、树围粗2米余之参天大树,可称得“天下第一柱”。




在倪氏宗族中,每一个考取举人以上功名的子孙,就可以在宗祠前树一对旗杆,以向世人炫耀,昭示后人。这些旗杆石有大有小,有的上面还刻有“进士”两个大字。


文革中,倪氏族人为保护这些旗杆鼓,将它们统统搬到村前面的河里,用泥沙埋起来,才免遭破坏。直到前几年”贞一堂”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确认不会再遭破坏时,村民才陆续从河里挖出旗杆鼓搬回放置原处。18对旗杆鼓,18个举人或进士,小小一山村,如此人才济济,可见这里是个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


在徽州,女性入祠是非同一般的事件。尽管入了谁家门就是谁家鬼,但也不能登堂入室。历史上,徽州几个大村落有感于徽州女人节孝,专门立祠,比如棠樾就有女祠,呈坎宝伦阁在祠堂一角分出一小块算作女祠。女性单独一祠,但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南朝北,显示对男性地位尊让。贞一堂不同,是平起平坐,真是破天荒。相传这就是村中富商倪尚荣副室金氏拿出终身积蓄,建立了祠堂后堂的天池换来的结果。




贞一堂因其历史悠久,体量宏大,用材精良,雕刻精美,规模完备,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1998年5月被安徽省列入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民国安徽民政厅贺倪望重八十大寿匾额

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嘉奖清末民初粮商倪尚荣的题匾《泽被乡闾》




如今的“贞一堂”似乎渐渐与人们的生活疏离了,它或许不再是一种信仰和依赖,而是凝结着一个姓氏的血缘标本,一个在岁月中归于沉默的文物。来来往往的游客从它的“躯体”中走过,在它高悬的匾额中品读这个宗族的历史,在雕刻的技法和隐喻中赞叹先人的智慧,在斑驳的墙体和裂痕深刻的木柱前轻叹岁月洗礼的沧桑。


那些曾经与贞一堂如此亲近和依赖的人们已慢慢走远。它看着时光更迭,曾经的童颜慢慢转为白发,那些曾经在这里欢笑看戏的人们,最后只在它的身体里留下名字的墨痕,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他们的信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行走祁门|渚口“贞一堂”鲜为人知的徽州民国第一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