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梦里 发表于 2018-1-27 22:05:22

祁门塘坑头的历史与明天

塘坑头,一个典型的山中村落,坐落于祁门县南路的祁红乡。说它美,美就美在山水的巧妙协调搭配上;说它名声在外,因为那里曾经设立过堂堂县府。



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人口八百多人的塘坑头,藏在四面青山的怀抱里,一坑溪水平缓而直溜溜地穿村而过。当时忘了问村人那坑是否就叫“塘坑”?如果是,那村庄又处塘坑的源头,无疑村名也因此而得之。说起这条“坑”,它比祁西上千人口的彭龙村中的那条坑长而宽阔得多,水资源丰富得多;比起绩溪龙川的那条坑,河床平缓得多,水流温和得多。



  一千几百年前,塘坑头建村伊始,古之村民秉承聚山水之灵气的五行学说,沿坑两岸对面造房,家家背对青山,户户门朝溪水。为使隔坑两岸人家往来的便捷,坑上相距十来米就架设一座小桥,不是木板桥或两三根长木条拼在一起的木头桥,就是石头桥,或混凝土桥。从前家家门前的石板路,今日换成了水泥路。当你走进村中,到处是曲曲弯弯的巷弄,房屋挤挤挨挨,只有来到坑边,你才感到豁然开朗。无论你站在坑边的什么角度,或近观,或远眺,一条不宽不窄的小坑,不深不浅清亮的溪水,间隔有致的河埠头,蹲在河埠头浣衣的村妇,还有坑两边屋檐下聊天、下棋的老翁,摆在小店门口的摊点,自然给陌生人的眼中留下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还会在心中荡起丁点古之秦淮河的意境,尽管见不着灯红酒绿,没有亭廊水榭,酒旗飘飘。


  塘坑头的整体村势,越看越像是绩溪龙川的翻版。自然风物以山水唱主角,农家屋舍恰到好处地装点了自然空间,尤其是打造了那条飘逸玉带似的水街,只可惜少了点龙川人文方面的古廊石坊。塘坑头和毗邻的舍会山是同一革命老区,塘坑头的“方氏宗祠”今日成了推介“舍会山”那段光荣革命历史的展览馆。据导游介绍,1937年10月,国共两党达成合作抗日协议,陈毅考虑到皖赣边区党组织、红军游击队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生怕有人思想转不过弯,决定亲自到舍会山走一趟,传达党中央方针政策,以便做好“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思想工作。12月初,陈毅从南昌经景德镇前往舍会山,某夜在舍会山农民郑土子家召开会议,会址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黎明曙光出现之初的1949年4月7日,祁门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在塘坑头方家祠堂召开,来自城乡各地和休宁、黟县、婺源等县代表2000多人参加会议。大会开了三天,郁达人同志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县人民政府成立重大意义的报告》,来自各地的代表向大会致辞祝贺,赠送贺联锦旗20多幅。奇岭口村送的贺匾“普天同庆”四个金光大字,道出了劳苦大众盼望解放的共同心愿。大会还检阅了四支威武凛然的民兵中队。4月9日经民主选举,郁达人同志当选为祁门县人民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大会还部署了筹备粮草、军鞋、对敌据点分化瓦解和争取投诚、加强民兵训练、迎接大军渡江全面解放江南等工作。县人民民主政府迁至梅城后,塘坑头旧址几经修复,一直保留了下来。一个隐于偏僻深山里的村庄,倘若缺少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和光荣的革命历史,岂能奢望享有这等福分?


  今日塘坑头的村民,在继续发扬老区的光荣革命传统,继续保持和创新“祁红”名优茶品牌的前提下,同时,村民的观念也已发生了悄悄的转变,自治意识正在逐渐增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自己家乡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祁门塘坑头的历史与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