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这一季雨落 发表于 2018-1-25 09:20:35

纪实 | 歙县叶村——“叠罗汉” 闹元宵

                                                                                                    叶村叠罗汉是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三阳乡叶村广受关注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其起源于500多年前。
身为徽州人,一直对三阳叶村的“叠罗汉”有所耳闻,无奈每年“叠罗汉”都在正月十五,往往正月初七我就要赶回上海上班,时间配不上,今年春节假期有所延长,终于可以一睹罗汉们的风采。2月11日,元宵佳节,和父亲的同事一家三口相约同行一起去观看叠罗汉,中午1点从县城出发,金山收费站上杭瑞高速,行驶约一小时即到,行程共约50公里,交通还是非常方便的,路况也很好,绝大部分是高速公路。到了叶村我们才知道,来晚了。。。热心村民告诉我们,元宵这几天,每天上午开始会有观音、木马、五兽灯等全村游行,甚至远行至偏远的竹铺。我们到村子的时候观音、木马已经去了竹铺,五兽灯则游行完毕被放回了朱家祠堂;热心村民给我们指路,带我们去朱家祠堂观看五兽灯。

朱家祠堂这个祠堂一看就不是徽派风格的,大约是民国时期的风格,问了村里人,说建这个祠堂的朱姓人应当是那个时期在外做生意的,回村才盖了这种风格的祠堂。
祠堂里摆着的五兽

祠堂里摆着的五兽五兽分别为(象、火牛、天狗、独角兽、麒麟),五兽灯的形背上各增一象征物:狮背置一古老钱;象背置一花瓶,瓶内插单、双战戟各一枝;天狗背置一元宝;独角兽背置太极图;麒麟背置玉书。可以看出每个兽下面都有轮子,经询问得知,别的村的灯都是人力抬着游街,三阳叶村这边由于村子实在太大,因此采用轮子拖行的方式。
村里的老人围着五兽灯交谈,似乎在感叹民俗的传承越来越难 一年不如一年

村里的老人互相交谈,似乎在感叹民俗的传承越来越难 一年不如一年
游客和村民们对着五兽灯拍照,对于第一次见五兽灯的游客来说,这应该很新奇吧
五兽灯都是由村民们自己制作的,用的都是很普通的材料,有些甚至是废物利用
废纸壳制作的兽蹄,有些滑稽,但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今年是鸡年,所以村民们也制作了生肖鸡灯。

负责祠堂和五兽灯的村民关上祠堂大门这位村民边关门边告诉我们,他负责这个事情已经四十年了,我一听,赶紧拿起相机抓拍下这一瞬间,他关上的不止是一扇门,还是又一段历史,四十年坚持传承,令人敬佩。
提醒下大家,以后想来观看,可以选择早上到达,那样就不会和我一样,错过白天的观音,滚马,五兽游街了,据说非常热闹,观音每到一家,户主都要放鞭炮迎接。

热心村民们带我们去村里的祠堂——洪氏宗祠,说是稍后观音、滚马会从竹铺回到祠堂。

洪氏宗祠 美轮美奂

洪氏宗祠
洪氏宗祠原建明初,改建于明末,为叶村、竹铺洪氏百姓共建。叙伦堂内部分文物因“文革”损毁,2011年初进行了大修。外坦进深11米,开阔18.6米,内三进两明堂,砖木结构,进深48米,开阔18.6米。门楼为五凤楼结构。该建筑在建筑平面、空间处理及用材制度上对研究明清以来地区传统的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宗祠集古徽州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于一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并见证和记录了该村历史,对于明清以来的社会状况和民俗文化具有研究价值。洪氏宗祠门头保存较为完好,门楣上的“状元及第”非常醒目。最令叶村人骄傲的便是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洪钧状元,同治皇帝赐洪钧“状元及第”匾一块,洪状元携家母回叶村省亲祭祖时,将该匾置于叶村叙伦堂内。现在村内老人仍盛传着有争挂“状元及第”牌匾和洪钧祖坟的风水有“风飘罗带”要出状元的说法。洪钧状元为我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曾携妻赛金花出使奥地利、德国、荷兰、俄国四国,在八国联军入京城烧杀抢掠时,洪钧及赛金花积极同联军司令交涉,保护了不少京城百姓的生命安全,叶村媳妇赛金花的爱国行为常被洪家后人津津乐道。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奇怪了,叶村叶村,怎么是洪氏宗祠?    叶村,叶姓开基,以姓名村,属王干里,习称王干叶村。叶氏将村落建成树叶形,纵贯东西的主街为”叶”之主茎,南北走向六条街巷为”叶”之支脉,其中尚联有一些走不通之小巷。洪氏徙入衍盛后,并没有改村名,而是自称”叶下红(洪)”,喻绿叶衬红花。后来,虽然将村庄外形逐步改造成船形,称船形村,至民国叶姓基业只剩两座花园遗址,村名仍维持叶村。    所以,虽然叫叶村,但现在村里并无叶姓之人。

洪氏宗祠 观音、滚马等还在竹铺回叶村的路上,祠堂里已经人声鼎沸,许多村民在祠堂边聊天边等待观音、滚马的归祠。
在祠堂表演的本村村民
在准备饭菜的村民村民们在准备的是“百家菜”,是由各家各户凑起来的饭菜,烧给那些为灯会、叠罗汉等活动出力帮忙的人们。

带着小孩在祠堂玩耍的老人

在祠堂阅读历史的人们
听说送观音的队伍因事耽误了,所以我们暂时离开洪氏宗祠,前往敬本堂参观。途经叶村古戏台,已经有村民们零星坐在台下,等待观看表演。

叶村古戏台
敬本堂建于明代,为洪氏支祠,又名"世光第",座北朝南,三进五开间,面阔16.2米,进深28.65米。
大门为四柱三间三楼砖雕门罩,极其精美。过门廊为庭院,两侧有廊。中进享堂高敞,明、次间为堂,两梢间为厢房,照壁上悬"敬本堂"匾。后进天井狭窄,寝堂上有楼。祠内梁头、雀替、平盘斗、梁驼均雕有花草图案。享堂内保存有"进士"、"贡士"、"望重老传"、"五世同堂"等匾额。现已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敬本堂

敬本堂

敬本堂后厅
敬本堂后厅
如此完整、精美的祠堂能保存下来,实属难得。参观完敬本堂,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遂回到洪氏宗祠等待接观音,滚马。再回到洪氏宗祠时,祠堂门口已经挤满了村民和摄影爱好者。

热闹非凡

等待着的村民

等待着的村民

等待着的村民
等待放炮负责放鞭炮的村民似乎在通过手机和送观音的队伍沟通,确认放鞭炮的时间。
送观音在鞭炮声中,送观音的队伍终于回来了。
送观音的队伍

送观音入祠堂

接下来是送滚马回祠堂



上香的村民们
观音、滚马送回祠堂归位后,村民们争相上前朝拜上香。
村民们争相上前朝拜上香。
村民们争相上前朝拜上香。
村民们争相上前朝拜上香。至此,叶村的灯会、观音巡街等活动正式结束,吃过晚饭后就开始给表演叠罗汉的村民化罗汉妆。
村民们在为百家饭做准备

村民们在为百家饭做准备
为灯会、叠罗汉出力的工作人员在吃百家饭

百家饭 都是当地土菜
关于叠罗汉:叶村叠罗汉的起源有三种说法据说明末有个叫惠安的和尚,来叶村村郊和尚寺挂单,爱环境清幽驻锡为住持。适逢乡试,想起当年屡考不中、受人讥笑的往事,心有不甘,遂顶俗名应乡试,竟中头名解元。朝廷欲封他为官,他却上表自承欺君罪,皇帝念其心诚不罪,反赐”解元寺”匾,令其回叶村仍为住持,该寺自此称解元寺。乡人将子弟送入寺中,日习文夜习武,僧俗结下许多善缘。叠罗汉的由来,一说某年盗寇掠村,惠安带领僧俗子弟御寇,乡人避入寺中。强盗攻寺,惠安与众子弟搭人梯帮助乡人翻庙墙脱险,自己与子弟却葬身火海之中,事后乡人通过叠罗汉纪念。一说某年解元寺失火,乡人往救,叠人梯向庙顶泼水灭火,之后和尚仿人梯叠罗汉,纪念火灾教训和乡人救火之德。一说惠安和尚圆寂后,寺中子弟不守清规,骗奸妇女,乡人怒而集柴草于寺周,乘夜搭人梯翻墙入内焚寺,烧死一干花和尚。有一个逃出报官,乡民连夜平整了火场,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皮门铺泥圃成的菜畦铺好,第二天官府到场看一片菜田,此事得以蒙混过关。官府查不出真相,最终以诬陷将该和尚收监。不久村中爆发瘟疫,有游方和尚路过,说是和尚鬼魂作祟,劝乡人叠罗汉以辟邪,自此养成叠罗汉的习俗。三种说法虽均为实证,但叠罗汉出于镇邪消灾纳福的活动动机则不庸置疑。(我在村民口中听说的是第三种说法)
叶村叠罗汉活动由罗汉班组织,罗汉班最初由洪氏30岁至70岁男性族人组成,五至七人不等,自行推举罗汉头一人主持叠罗汉事务。若干年里,罗汉头人选相对稳定,罗汉班成员则不断变化。每年岁末,罗汉班在宗祠集议新年叠罗汉有关事务,拟出一份推荐参加叠罗汉族人名单。罗汉头根据罗汉班的决议,确定来年叠罗汉活动的规模,如叠哪些程式、选多少罗汉等。同时,对罗汉班的推荐名单进行年龄、力气、体重、灵敏度等各方面考虑,确定角色,列为入选罗汉(每年25至35人不等)。
叠罗汉系列活动,一般从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十五结束,为期十三天,其中排练九天,正式演出两天。正月初六傍晚,罗汉头领着罗汉们敲锣鼓、放爆竹,去解元寺接罗汉老郎牌位。解元寺已毁,如今是在原址重建的一个约三平方米小庙,堂壁须弥座上供着”解元古寺罗汉老郎尊神之位”的描金牌位。罗汉们焚香礼拜后,罗汉头取下牌位,交由”金顶”( 叠牌坊最顶端的小罗汉,以化妆金色脸而名,亦称尖顶)捧,敲锣打鼓回村,村人执棒香在村口夹道迎接,簇拥着将牌位安置于排练处案桌上,谓老郎坐镇排练,供奉至本 年叠罗汉活动结束。(此处文字摘自百度百科,和我在现场了解的有所出入,现场了解正式演出只有一天,即正月十五,正月十一开始出灯,彩排。有可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留在村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叠罗汉活动不得已只能缩减规模。)同时,叶村叠罗汉表演依大小年不同。大年即闰年(农历闰月的年份),叠罗汉程式较全,旅居在外族人要尽可能赶回村参加活动。小年活动套路可略减,旅外族人亦不一定要求回乡参加活动。今年恰逢闰年,规模较大。

工作人员给罗汉化妆
大约晚上七点多,工作人员开始给罗汉化妆,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拍摄。我们在找罗汉化妆的地方时,遇到了一个小插曲。吃完饭我们就开始问身边的人罗汉在哪化妆,想去拍摄,身边的村民说在敬本堂化妆,负责敬本堂的村民说今年没接到在这化妆的通知,说是应该在洪氏宗祠化妆,赶往洪氏宗祠,路上遇到几个本县的影友,说洪氏宗祠没有,讲洪氏宗祠的人说在敬本堂化妆,往年来拍摄过的影友说前几年都是在敬本堂化妆的,这就尴尬了。。。又打电话问人,有说今年在后台化妆的,赶往古戏台后台看,没有,后台很小,没有场地化妆,再次去到敬本堂询问,得知因为敬本堂已是国保文物单位,为保护文物,故今年不在这里进行罗汉化妆了,应当是在洪氏宗祠,之前去洪氏宗祠没看到化妆的人,是因为时间没到。我们再去往洪氏宗祠,化妆已经开始,现场人山人海,挤满了整个祠堂。

工作人员给罗汉化妆 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拍摄
现场人太多,各路摄影爱好者各显神通,有的站板凳上,有的站桌子上,有的应该是往年拍摄过有经验,知道祠堂环境暗,还自带了照明灯补光。
大量摄影爱好者

工作人员在给小罗汉化妆叶村的“罗汉”脸谱化妆很有特色。主要分“下架”、 “二架”、“三架”“小顶”4个类型开脸。“下架”(一层)多为年长者,以红、白、黑三色绘大块脸;“二架”(二层)多为年纪稍长者,加蓝、绿两色,绘五色“碎脸”;“小顶”为年幼者,绘金脸,“金顶”为最顶端的年纪最小的罗汉。
用来参照化妆的脸谱

给罗汉化妆
给罗汉化妆
给罗汉化妆
给罗汉化妆
给罗汉化妆一位年轻的化妆师给罗汉化妆,看这化妆师的手表和颜料盒,也很时尚嘛~
化妆师给小罗汉涂金粉
今年叠罗汉年纪最小的“金顶”这是今年叠罗汉中年纪最小的“金顶”,洪学鑫,在现场听他母亲说他今年只有9岁。(回家后我在相关报道中看见记者写他只有8岁,此处我可能有误)
敲锣打鼓化妆现场还有村民们敲锣打鼓制造气氛


上香

上香化妆完毕的罗汉们给弥勒佛上香。
村民们和小罗汉合影

化好妆的罗汉
化好妆 举着没有点蜡烛的花灯的罗汉
罗汉们嬉笑怒骂,互相合影留念
罗汉们嬉笑怒骂,互相合影留念

罗汉们嬉笑怒骂,互相合影留念
罗汉们嬉笑怒骂,互相合影留念罗汉们化妆完毕后,约夜里十点钟,五兽灯开始出灯。
五兽灯五兽灯队伍挨家挨户祈福,必须经过每一家门口,每户人家等到灯队到自家门口时,忙不迭的点燃爆竹迎接。拍这个的时候因为队伍速度很快,我们都一路小跑抓拍,停下来拍的入神,都没注意到村民把鞭炮扔在地上,鞭炮已经点燃了,我们还踩在上面拍照,浑然不知,还好旁人提醒,赶紧跑开。。。
五兽灯巡街拍了几张五兽灯巡街,便想拍几张“罗汉戏灯”。叠罗汉正式表演前的“罗汉戏灯”,是罗汉们举着花灯,穿街过巷,一直要游到全村各户,每条大街小巷都要走到。于是我在村中寻找罗汉们,找了半天都没找到,接到朋友电话,让我赶紧去敬本堂,到了那一看,罗汉们都在,一问,原来带路的罗汉还在昌溪村,正在赶来的路上~

在敬本堂等待“罗汉戏灯”的罗汉们

在敬本堂等待“罗汉戏灯”的罗汉们
在敬本堂等待“罗汉戏灯”的罗汉们

在敬本堂等待“罗汉戏灯”的罗汉们
在敬本堂等待“罗汉戏灯”的罗汉们
在敬本堂等待“罗汉戏灯”的罗汉们

罗汉们在用手机微信抢红包 这位罗汉抢到16块多~约11点钟罗汉们才出发“罗汉戏灯”,比往年要迟,因为叶村村子很大,他们要跑完全村需要一定时间。等再见到罗汉们的时候,已经是接近12点半了,“罗汉戏灯”最后的环节是绕古戏台观众席行走。叶村的叠罗汉一直是12点以后正式上演,这个时间据说是多年传承下来的规矩,不能破。关于原因,有位村民讲了一个有趣的说法;据说很多年以前,叶村非常穷,家家户户都没有多余的被子,正好正月十五要叠罗汉,就请他们一起看,特地安排在十二点钟开演,以前叠罗汉的式样很多,要演到东方露出鱼肚白才结束,这样,来访的亲戚看完表演天也就亮了,也就不需要借宿了。(不知真假,反正是听村民说的~)

“罗汉戏灯”回来的罗汉们,绕观众席行走
“罗汉戏灯”回来的罗汉们,绕观众席行走
可以从图片中看出,来观看演出的人真不少啊,叠罗汉表演精彩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今年是闰年,错过今年,又要等几年才能看到叠罗汉表演了~经过化妆、罗汉戏灯,罗汉们终于登上古戏台了。

小朋友扮演观音
叠罗汉的前戏,村民们扮演观音、童子等神灵。


叠罗汉的前戏,可以看到罗汉的背后还有配乐~队伍挺全的~

叠罗汉的前戏
叠罗汉的前戏
这张照片可以看到 戏台前挤满了人,本来大家最多都站在第二排的,没有人站第一排,戏一开始,左边那个蓝黄相间帽子的女摄影师就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非挤第一排去,和她说挡住大家镜头了,她回答说后面没有位置了,所以她要站前面,怎么也不肯让,这下好了,挡住大家镜头了,大家全一拥而上了。。。

叠罗汉开演《罗汉谱》有六十六套程式,寓意”六六大顺”,是多代叶村罗汉们不断总结、完善、创新的艺术结晶。文革期间叠罗汉活动中断,部分罗汉谱程式丢失,1986年后,三阳乡人民政府积极组织叶村艺人对已失传的部分罗汉谱程式进行了挖掘、整理,终于补全了66套谱式,兹录如下:小一柱牌楼、大一柱牌楼、二柱牌楼、三柱牌楼、小四柱牌楼、大四柱牌楼、五柱牌楼、六柱牌楼、七仙山、八柱牌楼、童子拜观音、金鸡飞、耸长人、宝塔连、过仙人桥、普陀崖、莲花座、滚灯、树荷花、地荷花、单牛蜢、双牛蜢、锅阁、单洞桥、双洞桥、观音井栏、石猴出洞、太师椅、刘海戏金蟾、五凤楼、旗竿、解元寺、麒麟送子、秤砣、净瓶、单戟、双戟、大四洞桥亭、凉亭、水阁、如来打座、观音下凡、金鞭转托靴、单烛钎、双烛钎、钵盂、锡杖、秋千架、独角兽、童子朝普陀、龙驹马、铜锣架、蜂窠、兔儿望月、笔架、摆渡、观音岩、饮酒侍宴、大春笋、大角旗、香炉花瓶、大元宝、三脚蟾、三宝印、三洞桥亭、三尊大佛。








叠罗汉演员均为男性,表演人数从两三人到十几人不等,通过骑坐在下层人身上的方式实现叠高,并变换不同的造型,众罗汉动作变化多样,表演浑朴粗犷,配合新春民俗活动,表达祈福辟邪的美好希望。






















罗汉们精彩的表演,引得前来观看的村民竞相鼓掌喝彩。叠罗汉表演精彩,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这次演出就有罗汉受伤,有一名小罗汉不慎摔下,当时就捂着手臂痛苦不堪,台下的观众们都喊着不要再演了 ,已经演了二十多式了,就到此结束吧,课小罗汉回到后台休息了一分钟,又重新出来配合大伙一起完成表演。希望他并无大碍。

图为小罗汉摔下瞬间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村子,去到城市生活,留着村子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可以想象未来这种活动的传承越来越难,现在的罗汉们因为平时时间紧张,练习的时间不够,表演时偶有失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全村参与的民俗活动,不同于一般商业演出,有着弄弄的生活感,真实感,亲近感;从“罗汉戏灯”开始,他们一直都只穿着短袖,2月山里夜晚的温度可想而知,我们穿着羽绒服在台下拍照都感到寒冷,瑟瑟发抖,更何况是在台上演出的他们?据介绍,以往村民们可以表演三十八套式样的叠罗汉,今年只能表演到二十几套了,即使是二十多套,表演完也花了他们两个小时的时间,表演到凌晨两点多才结束!真心为他们鼓掌,为这种民俗文化传承感动。

为坚持表演的罗汉们点赞



罗汉们表演难度最高的“六柱牌坊”
叠罗汉的压轴式样“六柱牌坊”(报幕员说是六柱牌坊,但查询资料,有的说是五柱牌坊,也有说六柱牌坊。。。。网上有介绍“六柱牌坊”要叠6层,21个罗汉叠5层,第六层由一年少的小罗汉站立最高层,合掌祝福,网上对“五柱牌坊”的介绍是17个罗汉叠成,图中有19个罗汉,我也不知道到底属于几柱了。。。)叠罗汉表演谢幕时,全场观众发自内心的叫好,全场热烈鼓掌,如此热闹的元宵节我以前从来没有感受过,这和我们县城的元宵节完全不一样,这里是举全村之力,全村共同来完成一件事情,让人感动,或许,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吧!类似的传承,在第二天正月十六的汪满田鱼灯会我也见到了,也是全村参与进来嬉鱼灯,这么好的文化习俗,希望能在消亡前被更多人知道、欣赏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纪实 | 歙县叶村——“叠罗汉” 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