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知名导游 发表于 2016-9-21 13:08:59

桃花源古今漫谈

黟县长廊信步

风景古今漫谈

黟城至渔亭,约十二公里,自古为黟县外出的通道。出黟城盆地,经石山谷口,则两山夹峙,一水中流。路,沿漳水左岸蜿蜒而南。人们一到这里,就象走进一条长长的绿色天然长廊,随山回水曲而到达渔亭。在这条长廊上,山岩峻峭,河流湍激,历朝留下的名胜古迹颇多,还有不少诗人墨客为其写下无数诗篇和碑文,再加一些传说掌故,就象绿色的丝绦,缀上无数珍珠、玛瑙,串成长长的项链,佩带在古黟这位黑美人的胸前。凡在这长廊上漫步过的人,相信都会饱览这番风光;而有些匆匆过客,却往往会因交臂失之而事后惋惜。我年轻时,曾多次步行过往,对这里的景物风光,至今仍然依恋和留连。今年兴发,偕友自渔亭始,弃车徒步,再作一番流览和观光。虽然兴味不减当年,但体力究已不如以前,一些嵴岩和险滩,难作攀赊,只能借助摇望或回忆了。



渔亭是黟县的南大门,来客只要一下车,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驼峰。它,昂首原瞻,峰背突兀,的确象一匹正在负重西进的双峰驼。这峰驼,就是《方舆记》中所说的“峰甚孤峻,石壁四绝”的复岩。一登峰顶,远山进水,尽收眼底。铁道公路,都从山麓行过。由于山高宁静,似乎还可听到远处渔亭镇传来的廛喧闹声。

渔亭,古时是地近皖浙赣交界处的盐米市场,旱路四通,水为新安江上游,可行舟楫,清代“七省通衢”门坊矗立里街街头。清朝乾隆时户部尚书曹文埴《渔亭》一诗:“竹筏与松舟,停泊各分队。论货盐米多,问途水陆会”,写的就是这水陆码头繁忙景象。渔亭驿也是古黟驿站之一,千百年来,镇街上留下了多少官客商旅的脚痕啊!现在的渔亭招待所是否就是当年的驿站原址?谁也无法回答,但今日渔亭山川依然秀丽,却是确定无疑的。

渔亭镇为黟城南来的水一分为二。这里河道宽广,中有小洲。古时,依小洲搭起两座板桥,时被洪水冲断。到明朝,先建成有东侧的永济石桥;清乾隆时,再建成西侧的通济石桥,以后连成一体,通称渔亭桥,桥长百余米,宽约八米,高约二十米,下跨七孔,据清嘉庆版《黟县志》载:自此“东西市通,阛阓桥上,行者,乘者舆者、担者、负且载者,登降隐现,络绎不断”。过去,桥头植有清乾隆时黟县知县孙维龙《渔亭通济、永济石桥碑记》两方,以亲证这一浩巨工程兴建的经过。现在,慈张公路干线越桥而过,每日过往车辆数百盈千。桥面虽拓宽重修,而桥体坚实如故。这次我们漫步桥上,不禁慨叹十九世纪的桥梁,仍肩负着二十世纪的行车任务。其任也重,其志也坚,正如那负重西进的驼峰一样,连袂为三,如长龙,如伟鲸,如巨鳌,狎浪戏水,屹立相向。

渔亭相传最早是西江渔人舍舟登陆的河滩,故有“渔停”而称“渔亭”。其实,渔人何尝至此辄停呢?宋时工部郎中邑人孙抗《桃源洞》中的“洞里栽桃不记时,人闻秦晋是耶非?花落满地青春老,千载渔郎去不归”诗句,写的就是传说渔郎曾到古黟桃源洞问津的掌故。想到这里,我们不由地转入黟渔古道,溯河而上去寻桃源胜迹了。



黟渔古道,山黛水青,其境渐幽,而传说掌故也渐多。我们经一里坡,寻山神庙遗迹;过英川,访“丹凤来仪”门楼;小歇石门坦,看林山竹海。行约四公里,传说渔郎问津的桃源洞在向我们招手。这里,现在虽已开辟成登山的汽车大道,但它仍显示出断崖千尺,下临深渊的险状。走上岭头,面前一片空阔,似乎已临绝地。但急转直下,从绿荫隙间,就可以看到岭下的栈阁村。在1958年修成公路前,这里还是石磴山径,岭头是“桃源古洞”,洞内原有行草阳刻石联两付,外向为“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里向为“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着两付石联在公路修成后不知去向,前些年,县文化部门同志在一农舍觅得外向的下联,保存起来。但何时才能再得两付全联,以见破镜重圆、珠联璧合呢!

过桃源洞,依山而下,这段路原叫栈阁岭,极为险峻,“壁立数百仞,下瞰溪潭。凿石为门,门一径,仅通人。石绝处支木以行,曰栈阁”。这一西蜀栈道的缩影,我们无缘看到,因为早在宋朝就改成石道了。宋徽宗建中靖国年间,县令朱天赐曾镌岩以记,可能因年代久远,为风雨剥蚀,或为萝藤遮掩,我多次经过这里,都为见到。半岭,原建有忠烈庙。庙外临崖有石栏,游者经过这里,无不凭栏欣赏。仰望,见云封洞口;俯瞰,可观戏水游鱼。崖下,水弯两曲,汇成水色澄清的钟潭。潭中,孤峰矗立,相传为渔人泊舟处。这里,不仅地形与《桃花源记》所写酷似,而且志书上还有关于“潜村”的记述,从而给这一传说增添了几分可信的色彩。宋朝罗《新安志》中写到:“黟有潜氏村,昔有人避地,家石洞中,门径悉为松萝所翳。每求盐米,晨出夕还,人无知者,时人号为潜氏。迄今潜姓者数十家为同一村。“言之凿凿,看来罗氏所写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潜村何在?现今已无从考证了。世外桃源虽是古人幻想的乌托邦,但也不能否定历史上有过避乱隐居的可能性,而历代隐者何止一人,避地当然不限一处,在古黟这深山里有这一传说,也就不足为奇了。因区别于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故历来称黟县为“小桃源”。北宋来黟隐者许坚在《人黟吟》中的诗句:“黟邑小桃源,烟霞百里宽。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市向哺时散,山经夜后寒。吏闲民讼简,秋菊露专专”就写出了当时黟县古朴风貌。





象上述“渔郎桃源问津”的传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凡是名山胜水,总有一些神话传说相伴随。其实,这并不奇怪,“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们在饱览胜迹的同时,总容易根据自然或历史提供的线索,而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入与现实若即若离的神奇境地;而千百年形成的神话传说,反过来,又更增添人们的游兴。有关“许坚仙隐”、“李白墨竹”等传说掌故,更为黟渔古道增色不少。

《黟县志》上还记载有唐时歙人许宣平云游桃花源的传说。李白随踪至新安来访,从歙到黟,进入桃源,遍访未着。他在桃源地方懊丧写诗,诗成掷笔,墨点挥洒在竹叶上,而成一种非常奇特的墨竹,每个竹叶上都有一个大墨点迹。这个传说确否?姑且不论,而桃源山上这种墨点竹叶的确为世稀有。最近,县广播电视局同志挖得几株,连根移植城南东岳山上,却不知成活否?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自古名山僧占多”。的确,在桃源洞右人侧竹丛中,有座紫竹庵,又名观音阁。这阁我在四十乞年代游览过。它,不是拔地而起的巍峨大殿,而是于高岭尽头处、沿山崖挑出几根粗大的石梁上建起的楼阁。自下仰望,俨然一座悬空寺。阁内供奉观音大士石碉佛像,低首垂眉,大慈大悲;金童玉女,分侍两侧。座前香烟缭绕,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神秘感。清朝汪文曙在《游桃源洞上庵》中写道:“穿云古洞荷衣湿,透月寒窗鹤梦清。岩畔行人夜来过,上方钟磐一灯明”。可惜我不曾有过这种夜游山寺的体会。清朝休宁徐卓在〈〈重建紫竹庵施茶序〉〉中说:“紫竹庵在县南桃花源内。相传唐许宣平栖隐旧址,所作‘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者即此。上依剑阁,下瞰钟潭,为阖邑水口关键”。看来,这里确有不少灵秀气。当年隐仙在此栖息,僧人选此建庵,不是没有道理的。钟潭,又名金钟潭。相传古时皇上圣旨强将黟北西林古寺金钟运往皇宫。当行之栈阁岭上,金钟坠入河中与石相结成钟岩,潭亦因此而名,反映无生命器物亦不屈于皇威,而有其骨气。

现在,岭头的桃源古洞及半岭的忠烈庙,因公路经过而拆掉。近年由名诗人张光年来黟时所书“桃源洞”三个大字的碑刻,镶嵌在原洞府石壁间,为过往人唤起“这里曾有如许古迹”的想象或回忆。竹山上凌空的观音阁也因年久失修而塌圯,但神座的洞券于林隙中仍隐约可见。至于这里还有明代的桃源书院,却只能探诸史册,而无遗迹可寻了。







从栈阁岭到石山,约五公里,有路两条:一条是左行濒漳水之滨,经浔阳台的今道;一条是是右行扼浔阳台之背,越石墨岭的古道。古道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行走,我是1956年间,因新道辟山改建公路,暂阻行人时走过几回。传说李白来黟诗中“磨尽石岭墨”,指的就是石墨岭。《黟县志》上说的石墨,“穴中有墨,软腻,土人取为墨,色碧甚鲜明,可以记文字。”询问当地人,其实就是可以燃烧的石煤。这在黟南山中遍布,现在作为一项新的能源,已开发利用了。另外,《新安志》上所述的“独母柴”,传说,也在古道附近:“在县南十五里,昔有寡妇死,村人为覆以新。后人行经此处者,皆以一枝投之,迄今不绝。”询问于当地人,回答是:虽闻其事,而不知其地。因此,也难得觅其真迹了。不过,从这传说中,充分反映出古代敬老怜贫的淳朴民风。这条古道,经朱岭下而达石山,我们这次没有走,而是选走经浔阳台的今道。

所谓今道,约建于清初康乾时期,经枧灶而至石山。至1958年,原来的石道,改建成公路。这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不少,我们随行随看,随看随谈。浔阳台距栈阁岭二里许,原来的石道临溪,深嵌入躬曲的山崖下,有如高屋长檐,人行其下,仰不见天。路下,即为浔阳潭,水呈碧绿色,深不见底。河道中,奇石嶙峋,激流奔腾其间。在这乱石中间有一块大岩石,临深潭而突起,相传是李白访许宣平未着,策仗入黟,垂钓并作诗于此的钓台。其诗云:“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在这黟渔长廊上,的确是幽境不断,韵事相连,正如清代程朝钰在《黟山怀古》中所咏:“樵谷深藏环密,钓台矗立漾清涟。伊谁好事添佳话,才说神仙又谪仙。”

在钓台岸旁稍开阔处,原来依崖建有一座跨路的浔阳亭,飞檐翘角,伸出岸外。两个拱圈门洞,南北相通。拱门上各有一块石刻门额,上门“飞泉天外”,下门为“耸散来彤”。亭临溪敞开,设有长栏靠椅,以供游人憩息观赏。山光水色,就在眼前,游客至此,每每乐而望归。亭侧岩碧上嵌有一块用黑大理石锈刻“浔阳台”三个大字的古碑。每个大字大约三尺见方,字体苍劲浑厚。相传建碑时有不少人为碑题字,都不理想。不久,来了一个补锅匠,他不声不响地用棕帚沾着锅底的黑煤烟写成。现在,这个胜地,由于公路经过,悬崖已经炸开,浔阳亭已经拆掉,但深潭钓台却依然无恙。“浔阳台”古碑,也由于施工同志悉心保护,在竣工后又凿岩重嵌在公路旁的石碧上。我们走到这里,一由于景色迷人,二由于脚力稍乏,于是傍岸坐下憩息,并攀缘下到溪中,迎清风,饮碧泉,濯足解渴。这时,如有一竿在手,真要在钓台做一天谪仙呢!

浔阳台对岸,峰峦叠起。在下首不远处,两峰相连,是为龟山,宛如一龟出水,匍匐而来。龟首临溪绝壁上有洞,恰如龟眼,其深不知几许,未知有人探测过没有?龟首山口,有路通大坑村,路旁万绿丛中有小红庙,为村水口,怡红快绿,相映成趣。我们踏桥过得河去,站在龟口,回首再看浔阳台,岩峭立。公路蜿蜒,行人不绝,马嘶车鸣,静中以见动,寂里可闻声,的确又是一番景象。





过了浔阳台,离石山渐进。两山时而逼仄,时而让退,地势极富变化。而河道水流湍激,乱石密布如故。途中,于大转弯处,仰首可见对岸山碧陡峭,高不可攀,而山岩裸露有如纵剖,岩纹分为几层,黑灰相间,非常清晰,上弯有如拱桥,山体极为奇特。我曾质之于行家,言为折曲与断层相结合之地貌,就象一座地貌活标本,不可多得。志书上未见其名,姑且名之为“拱桥岩”,未知可否?

从拱桥岩顺河弯过,迎面而来的就是黛峰,有曲径可达峰巅。山顶原有清代朱集球所咏“穹隆山貌险,一塔独撑空”的闻峰塔。塔建于清乾隆六十年,八角七层,塔基直径约十五米,高约四十米,耸立峰巅,高插云表。塔旁有铁亭,另有乾隆时书法家王毂所书“岱峰”碑刻一块,伴于塔旁。塔立黛峰之上,为什么叫“文峰塔”呢?黟县碧阳书院院长梁启让在《游文峰塔记》中是这样说的:“兹塔之建,适当四山环抱,众水合流之所。遥望之,若霓帱翠葆,卓立当关,浑凝文山之峰,一夕飞至,询足补诸峰之缺,而斡旋天地之功,被以峰名,良不诬也。”该塔,我少年时路经此处曾远眺过,可惜于1938年春倒塌。待我后来登临,却只见砖头瓦片,铁亭不知去向。所幸“岱峰”古碑完整无损。年前,经县广播电视局同志暂时移植在东岳山顶电视差转台旁,以兹保护,亦是一件好事。

离黛峰溯河而上,跌下一个高坡,就是黟县石煤综合利用厂。这里,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打破了黟渔古道上的寂静。过了石煤厂,路与来自明清古民居建筑群的西递公路相接。再前行不远,即至石山村,在水龙坑口,今道与古道相汇合。石山村外,横山积翠,大溪藏绿,芳草连云,鸭戏水中。清桐城派古文大师姚鼐来黟访友,所咏《黟县道中》一诗;“苍翠压人低,流云落大溪。;连岩薰草日。悬磴带阴霓。雨歇群山响,春深万木齐。瘳瘳方久立,谷鸟一为啼”,写的就是一幅春雨后黟渔山道的图画。

出得石山村,再上一坡,不远就是黟渔长廊的尽头处了。坡左,有座横亘漳水的挹秀桥。桥是清顺治土十二年时,由僧洪伟在此结庵创议化缘建成。桥长约六十米,高近二十米,

宽约六米,桥孔有五,桥身全是化岗岩砌结,“挹秀桥”碑嵌桥栏中。桥成,坚有知县窦土范撰写的《石山挹秀桥碑记》嘉许造桥者“慕义无穷,不私已而利于公,不问其人为何人,事为何事,皆可以迪福履而风示将来。”坡右,与桥隔路相对,原有清涟庵,庵旁有同善亭;“夏茶冬汤,以济行人。”此亭为敞轩,楹柱有联一付:“踞渐水上游,驷马高车,过此定多题柱客;入桃源深处,渔夫樵父,登临尽是问津人,”凡劳心劳力者,都在赞誉之列。可惜庵亭都早拆毁,只留得古桥跨河屹立。沿大路下得坡去,两山排开,豁然开朗,黟城盆地展眼前。黟渔长廊已经走完,就在进入黟城大厅了,







一出大石谷口,就可看到田畴辅展,群山环卫和位居其中的黟城。这是一个典型盆地,方圆近百平方公里。明朝国子博士王敬在《余氏环山楼》中盛赞黟县四山的壮丽:“环黟邑多山,其高且大,峰连岫接,磅薄宇宙,如重城厚廊,联络黟邑之外。”这些,我们登上石山谷口右侧山坡上的望乡台,就可满尝饱领。望乡台,原建有楼亭。在这里,不仅可以一睹山城盆地的美景秀色,而且可以让登临的离乡游子一掬离情泪,或让回乡归客在此一抒重逢情。明朝尹莘《黟县道中》一诗:“岁月悲行役,衣冠忆旧游,望乡双眼泪,休止最高楼”,写出了他登楼时的伤感心情。我们今天自渔亭沿途漫步旅游归来,心情是轻松的。但过去离乡事那种“不敢望乡要望乡,欲上高楼怕上楼”的心情。今天还是能回味的。

黟县是建于秦时的古县,城中及四乡留下的名胜古迹甚多。今日长廊慢行归来,虽游兴未竭,而时已簿暮。因之,“秦城汉字钩沉迹,宋壁渠梁探往情”,厅堂之游,只能许诸他日了。我们下得望月台,在夕阳西照中,漫步在石山至黟城的林荫大道上,回顾一日游踪,深有感触,不禁与友人漫谈对答起来:

“今日游,兴有发乎?”“有,山河秀美如昔,景色依然宜人,能不兴发。”

“有遗憾乎?”“”“文物零落,空留记忆,能不遗憾!”

“能否弥补之?”“可。随经济发展,沿途复建亭台若干,以点缀风景,憩息行人;夹岸栽桃成林,红花以与青山绿水相映衬,再现桃源风貌;集古今旅黟之名诗名联,壁刻于渔亭津,桃源洞,浔阳台,石山口诸要隘,以见古黟之文采,以贻山川之风情;塑渔朗,谪仙雕象于钟潭,钓台,以为传说增色,以助游人雅兴。“

“凡黟每人发古装一套,使整个古黟成为现代大桃源,以招赍游者,可乎?”我闻之不禁哑然失笑说:“此一设想固然奇特大胆,然峨冠博带,宽袍大袖,何以与戴手表,骑摩托,打电话,看电视,开易拉罐,跳迪斯科舞相衬?如此,岂非回归‘黄发垂髫”之上古,或成为粉墨登台之剧场,非古非今,非驴非马,岂不滑稽。“

“既如此,何以‘小桃源’招示游者,岂非自相矛盾?”“非也。以‘小桃源’相招,乃借重山川秀美,传闻神奇,而非复归成‘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与世隔绝之实地。君不见,东岳山顶直播云霄的电视差转塔,遍布城乡,密如蛛网的高压线路,城区,郊外到处大雨奔驰的各色现代车辆,大街两侧争相攒起的工厂,商行,客栈幢幢高楼等,无不显示古黟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岂能为世外桃源所具有,又岂些再回归到‘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的自然经济?以“桃源”特色,可广招游者,而广招游者,则有利商品经济发展。反而言之,惟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得有余力复建“桃源”胜地,以广招游者来此问津。此二者,可谓互为因果,相促相成,何矛盾之有?”

漫游归来,心旷神怡。回想这一天,饱览长廊秀色,畅谈风景古今,兴味无穷。深恐日久忘之,于是赶紧执笔,伏案疾记下来。

摘《古黟钩沉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桃花源古今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