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帆布鞋 发表于 2017-8-7 18:12:48

看家乡人朱熹如何“治”孩子懒散!


朱熹:为何终生不吃豆腐 ?

豆腐
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
朱熹在诗中感叹,农夫种豆,豆苗总出不好,稀稀落落,竭尽力气也不成。若早些知道西汉淮南王刘安做豆腐的方法,用豆种做豆腐,也能安安稳稳赚到铜钱了。宋、元、明、清以来,大凡谈及豆腐始于汉代的说法,多是从这首诗引申出来的。有趣的是,这位记录了豆腐起源传说的学者,却是位终生不吃豆腐的人。据清人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七“豆腐”条载:“相传朱子不食豆腐,以初造豆腐时,用豆若干,水若干,杂料若干,合秤之,共重若干,及造成,往往溢于原称之数。格其理而不得,故不食。”说的是朱熹发现豆腐的成品重量超过了做豆腐的豆、水等原始材料的重量总和,想不明白就不吃了。这个故事,现在看来虽觉不可思议,却活画出朱老先生的性格,认真得可爱。



格物穷理(思考事物现象,穷究事物的真理),朱熹如此认真严格;教育子孙,朱熹也表现出他的坦诚与坚持。



教子:大抵只是勤谨二字   

朱塾,朱熹长子,字受之。跟大多数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朱熹认为此儿“自幼开爽,不类常儿”,似乎前程可期,朱熹也“意甚望之”。除了亲自施教外,还注意择请品学兼长的门人来训导朱塾。但事与愿违,幼时聪颖的朱塾却染上了懒散的恶习,尽管朱熹用力督促教诲,二十出头的朱塾仍惰性依旧,眼看着就要成为啃老一族。朱熹在与好友吕祖谦的通信中不无感慨地说:“此儿懒惰之甚”,“既不知学,又不能随分刻苦作举子文”。




朱熹教子图,瓷器纹饰,流行于清至民国时期
       为此,他祭出最后一招,即采用孟子“易子而教”的方法,将朱塾送到远在浙江的吕祖谦那里学习。听着倒有点像宋版《变形记》,只不过朱熹从未放心撒手。乾道九年(1173年),朱熹在朱塾离家时专门写下《训子从学帖》,对朱塾出门在外的求师问学和饮食起居作了一系列详细的规范和要求。为治疗长子的拖延症加懒癌晚期,朱熹开出了“大抵只是勤谨二字”的药方:
       所谓“勤”,主要是指读书学习方面:“早晚授业请益随众例,不得怠慢”;对自己所疑,要随时记录,待机而问;对老师所讲,须反复思考,“要切之言,逐日札记”;“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见人好文字胜己者,则借来熟看,或传录之而咨问之,思与之齐而后已”,不论年齿,“惟善是取”。
       所谓“谨”,则主要是指言谈举止和待人处事要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不得擅自出入”,“不得倨肆惰慢”,“不得嬉笑喧哗”,“不得尚气凌人”,“不得饮酒”,“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对拜师亦有极为详尽的礼数规定,要求朱塾“务要恭谨详缓,不要张皇颠错”。
       按照朱熹的设想,朱塾从学于吕祖谦,首先要扫除懒惰这一“大患”,即“先与击去此病”(朱熹也认为懒惰是病,得治),“俾稍知自厉”,循序渐进,端正自身品行,向他人看齐,那么也就能日日有所进益,更上层楼了。
教孙:圣贤只是教人做人而已已


       “父母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何,则邪矣。”要知道《琅琊榜》里笑到最后的不是备受器重的太子和誉王,而是乏人问津的靖王。朱熹对孩子的成才并不作脱离实际的期望,朱塾毕竟是长子,所以要求稍微严苛一点。对孙辈的要求也并不过分,在给女婿黄干的信中,朱熹写道:“二孙久烦教诲,固不敢以向上望之。但得其渐次贴律,做得依本分举业秀才,不至大段狼狈猖獗足矣。”而且教育的基点是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只可着力学做好人,是自家本分事。平时所望于儿孙者不过如此”。
       但也不是说仅仅立足于做好人就够了。朱熹晚年留给后世子孙一篇著名家训《朱子家训》,全文短短317字,字字珠玑,以简朴的语言,系统论述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


       于家,何所贵: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
       于外,何所慎: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
       于人,何所待: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
       于学,何所崇: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斯文不可不敬。
      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家乡人朱熹如何“治”孩子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