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世年华 发表于 2017-8-6 00:34:15

婺源记忆: 我家门前的那座小木桥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9-7 15:56 编辑

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婺源水多,桥也多,全县有志书可考的古桥就有450多座,至今保存完好的仍有350多座。每次行在故乡的老桥上,仿佛走在一条连接遥远过去和未来的时间隧道里,但正如那句诗说的: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婺源黄村木桥

我们村原有三座木桥,按着河流的上下,各分为上桥、中桥与下桥。上桥与中桥因为距离相隔不远,为节约每年搭桥的开支,约在八十年代初期上桥就不再搭建。下桥就在“百柱宗祠”的上手边,九十年代就有一些外地人来我们村看祠堂,一些胆小的女游客望着这颤悠悠不到一米宽的桥板,双脚就吓得迈不开步。


1994年,下桥改建成了石桥。唯有这中桥历经岁月苍桑,依然保持着古老而原始的姿态。

我家就在中桥的边上,每年的盛夏,中桥是孩童们的乐园,小伙伴们光着屁股,在木桥上排着长长的队,一个个“扑通、扑通”往河里跳,然后上岸又跑上桥,做着同样的跳水动作,孩子们那爽朗的笑声犹如水面荡起的层层涟漪,一下子充满了整条河流。

夏夜慢慢静了下来,皎洁的月光柔和的照在河面上,十几丈长的桥板上挤满了坐着或躺着忙碌了一整日农事的乡亲。大家惬意的乘着河风,东家长,西家短的聊着闲话,忽然“扑通”一声,桥上的人都大笑起来,原来是有人睡着了,一不小心翻了下河,掉下水的人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是啥回事,忙从水里三下两下爬了上岸,也对着大家“嘿嘿”的憨笑。

中桥的桥头有座很古老的“孽子亭”,据父辈们传下的故事说,村里当时出了个逆子,对老母极不孝順,族长一气之下,要把这逆子放进棺材活活闭死,老母亲毕竟不舍得亲生,又请众乡邻出面一起讲情,饶她儿子这一次。于是,族长想了个主意,就罚这个孽子出银两,建造了这座桥亭以敬效尤。从此,孽子痛改前非,尽心事孝,成一时佳话。并将“孽子亭”改名为“发越亭”。

正月,乡村是最热闹的,锣鼓喧天,鞭炮奏乐。一对对男女披红着绿,后面跟着长长的迎亲队伍从那边河喜气洋洋的走上中桥,这边河的河岸上早巳挤滿了看热闹的乡亲与孩子们。中桥与发悦亭尤如一对媒公媒婆,是乡村喜事最好的注脚。

木桥最难过的是梅雨季节,面对洪水疯狂的肆虐,一年里要倒塌好几次。乡亲们的庄稼多在对岸,木桥是唯一过河的通道,洪水有时发得很频繁,刚搭好的桥沒过几天又被新一轮的洪水冲跨。若是秋冬时节,河水已经凉冷,搭桥的七、八个后生,先在桥头点燃一个大火堆,下河搭好一块桥板后,赶紧上岸披件衣服烘火暖身,拿着一瓶白酒仰起头咕噜咕噜猛喝几口,再咬几块饼干下肚。待身体稍回暖些再次下河搭起第二块桥板。就这样,桥板一块接一块在水里的高空中撑起了一道笔直的桥面向对岸延伸,重新承载起乡亲们早出晚归的脚步。

这些年,随着年轻人大批外出务工,田地自然荒芜不少,今年正月倒塌的中桥,犹如一个重病不起的老人,躺在河边已有半年之久……

我在小城安居10年,每当得知家门前的那座木桥重新又被搭起的消息,真有杜工部所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婺源记忆: 我家门前的那座小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