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墨初白 发表于 2017-7-31 22:55:05

婺源长溪村破亭子竟藏着天大的秘密!!!

婺源县长溪村通往山外的大路有四条,其中通岩前村这条,我走得最多。
小时候,和伙伴们沿着这条路采野菜、采茶、砍柴,那种痛并快乐着的情景,现在想想,正是验证了“人是大自然的产儿”这句话的精妙。再者,因为我是岩前外甥,顺着这条路走过去,便能享受到外甥皇帝的礼遇。所以在我的潜意识里,这条路,是快乐之路,希望之路。也许是习惯成自然吧,已是而立之年的我,只要在长溪,每天都有走六里到达路的最高处的瘾。徜徉或宽或窄的山路上,温馨亲切的感觉荡漾在心怀。



快到最高处,骑路建有个亭子,名叫气升亭。亭子约摸四十平方米大小,平常的砖木结构,靠下山一面有个大窗台。人在亭里向窗外望去,苍翠的竹林涵盖着接连的几个山头,犹如是一幅定格的美丽画卷。




这些年,村民出山进山坐车的多,山路较之以前冷清了不少,气升亭显得愈加静谧。但我每次经过亭子,总会让脚步慢下来,停下来,有时直接坐在长条木板凳上歇一歇。回忆小时候和伙伴们在亭里歇息玩闹的有趣场景,饶有兴趣地回味着那个有关气升亭的故事。





那是个下午,我们五、六个孩子在茶地里采野菜,一场雨急促地奔袭而来,把我们赶进了不远处的气升亭。碰巧几屋之隔的谷炎老伯坐在里面歇脚,他在我们心目中,就是故事的化身。夏天,在阴凉的石凳上,冬天,在暖烘烘的火炉旁,我们勤快地给他捶背,他不紧不慢地讲着引人入胜的故事。



外面的雨下得欢,我们却烦躁不安起来,准备冒雨冲下山去填饱瘪扁的肚子。谷炎老伯急忙吆喝了一声,“听故事吗?听故事的就留下来。”吆喝声像有魔力一样,我们的饿意一下子飞得无影无踪,“轰”的一下,或蹲或坐围着他,听故事的阵式立马摆好。这次谷炎老伯单刀直入开讲故事,没有预先介绍故事的长短,没有要求听故事的人应该捶多少次背。但还是有人站在他后面,微弯着腰轻轻地给他捶着。



很多年以前,村里有个裁缝只生了个女儿。姑娘十八岁的时候,外地流浪来的一个年青人环成得到裁缝一家认可,入赘为婿。开始,生活还是可以的。但一年以后,环成暴烈的脾气暴露出来,三天两头跟老婆吵架。原来,环成性格暴烈,在老家因为喝酒与人闹起来,把对方打成重伤才被迫逃出来。




有一天中午,夫妻俩又吵了起来,同族的老篾匠急冲冲地赶来,说家里急着要用竹子,请环成帮忙砍两根来,边说边掏工钱。环成很仗义,看到老篾匠急,“嗯”的一声就答应了下来。
环成到竹山上一个来回,走十余里山路到家,怒气已消解得差不多了。


奇怪的是,以后每次小夫妻吵架闹起来,老篾匠就会过来让环成帮忙砍竹子,每次都强塞给他不薄的工钱。环成不傻,猜测老篾匠是另有用心。坦诚地上门询问的时候,老篾匠也不隐瞒,据实说出这是想让他消气,不要吵架。



环成的内心受到震动,后来每次将要发脾气的时候,就强迫自己沿着山路往上走。一次次走下来,他的脾气渐渐变得温和起来,对人恭敬有礼,不再与人吵架。后来他外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就在这里建了亭子,取名气升亭,意思就是能让怒气升腾消散的亭子。



或许说,这个故事实在粗糙,细究起来还有不少漏洞。但是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津津有味地听着,朦胧之中觉得亭子高大气派起来。就是今天,我也觉得这个故事给气升亭赋予了相当的文化内涵。




这些年,儿时的伙伴们都出山谋发展了,我也很少上山劳作,但是空手走这条山路却是我常做的功课。只要在长溪,每天便要“缘山行,忘路之远近”地走一趟。置身于峰回路转的古道中,满眼青绿,飘动着的雾团与我若即若离,感觉心境纯正清静起来。有时静静地想,自己是谷炎老伯故事中环成的影子。其实,是他的影子又有什么不好呢?只是有些不及他,暂且没有能力把亭子修缮一番。或者说,我更是谷炎老伯的影子,敦厚温和,保持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孜孜不倦地与孩子们交往。




我们现在是个讲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大家都在极力拼搏以突显人生的价值,当然挫折和压力也伴随而来。当你愁绪填胸,心结难解的时候,不妨到婺源长溪村的气升亭来走一番吧!或者,你在住所附近找座“亭子”,自命名为“气升亭”也是可以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婺源长溪村破亭子竟藏着天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