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以南 发表于 2017-7-10 18:13:16

新安理学:成教化 助人伦

  婺源,自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 年)建县至晚清,千余年来一直隶属于古徽州(上溯称“歙州”、“新安郡”)。因此,婺源文化自然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颇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地域文化的一族,徽州(婺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在长达数千年的渐进演化中,它经历了原始土著(古越)文化、山越文化、新安文化、徽州文化几个发展阶段。早在唐宋时期,整个徽州就文风昌盛。自明代中叶开始,随着徽商的崛起和发展,经济亦空前繁荣,这就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一时间,诸多文学艺术流派应运而生,与新安理学、徽派朴学等组合成了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从本期开始,本刊将会陆续刊登婺源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学说。其创始人为洛阳程颢、程颐,集大成者则为婺源朱熹,故世称“程朱理学”。
  理学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朱熹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在宋、元、明、清的历史进程中,朱熹“完成之理学,操纵中国哲学、教育、礼制等凡七百年,支配日(本)、朝(鲜)之文化亦数百载”;尤其在明、清两代,更是被封建朝廷奉为儒学圭臬。彼之理学,不仅被历代统治者扶为官方统治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加以倡导,而且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安理学是“程朱理学”、亦可说是“朱子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以维护继承、发扬光大“朱子学”为基本宗旨。婺源是朱熹“桑梓之邦”,朱熹理学在婺源的传播和影响极深,由于“朱子学”深入人心的浸润教化,使得儒家的思想道德在这里占有比别处更高的地位。崇儒重道,乃婺源人恪守不变的传统;儒家的道德说教,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指南。
  朱熹理学对婺源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朱熹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这就促进了婺源的好学风气,致使县境内“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历史上,婺源除建有县学(儒学)外,另有地方热心兴学人士建立的书院29 座,又有类似书院集贤讲学的义学、精舍、书屋、山房、斋轩等160 多所,还有社学140 多所。文风炽盛,渐至导致了婺源的人文鼎昌。自宋至清,全县经科考中进士者550 人,举人919 人;文人学士留下的传世著作有3100 多部,其中83 种1345 卷被选入《四库全书》。
  固守“朱子学”本旨的婺源理学家,对理欲、心物、义理、天人等概念的意义、关系的追问和逻辑论证,提升了婺源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形成“契约社会”。
  婺源理学家恪守朱熹的义利之辨,反复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学子以之为书院学规;士夫以之为立身处世的教条;官宦以之为清廉勤政自勉,造福一方;商人“贾而好儒”,以“诚信”作为商业伦理。
  朱熹针对当时宋金对立,一再提出“修内政,攘夷狄”,坚持抗金。受朱熹思想影响,宋、元、明三代,婺源出了不少志士仁人,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
  理学的核心是伦理纲常,新安理学对忠君孝亲、男尊女卑、祭祀程序、丧礼制服等,规定得尤为繁琐而严格。
  婺源之所以大力修祠续谱、建坊树碑、旌善纠过等,目的就是以期起到道德榜样的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安理学:成教化 助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