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 发表于 2017-7-10 15:55:01

芙蓉岭上还珠宝

 耸立于江湾镇与溪头乡交界的芙蓉岭是“五岭”中的第一岭,在唐代,是婺源通往歙州的一条捷径。芙蓉岭在五岭中属最高、也最为险峻,站在芙蓉岭远看群山,蔚为壮观。宋代诗人韩元吉在《过芙蓉对镜岭》写道:“峰矗莲初绽,崖枯镜未磨。”南宋诗人方回也留下感慨:“客行到彼例凄酸,我已恍惚梦中景。”芙蓉岭除了优美的景色,在这些青石板下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故事,其中“芙蓉岭上还珠宝”的故事最令人感动。婺源在唐代设有6 个乡,每乡辖5 个里,全县共有30 个里,位于婺源南部的丹阳乡有个“还珠里”,大概就是现在太白镇的东北部一带,这个“里”的名称之所以叫“还珠”,就与这故事有关。
  在这一带,有个叫曹门的村,村里有个叫汪源的老者,在村子里开了家小客栈,为过往的旅客、商家歇脚提供服务,赚个小钱,维持生计。在一个夏日傍晚,有个商人和一个挑夫带着一担货入住他的客栈。夜深人静时,这个商人拎着一个包袱找到汪源,说:“包袱里有一些珠宝等贵重物品怕丢失,要寄存,请汪源代为保管。”因客栈人杂,贵重物品寄存是常有的事,也是客栈义不容辞的责任。汪源随口就答应,并开具了寄存条,将包袱锁进柜子存放好,商人连声答谢。
  这个商人入住时不寄存物品,为何要在夜深人静时来寄存呢?
  原来,这个商人从广东一带进了一批货,要途经婺源赶往京城,销售谋利。在这批货中夹带了一些珠宝,想通过走私发笔横财。这些珠宝就藏在一箱子里,一路上不时小心察看,不料却被雇请的挑夫发现了这一秘密。这个挑夫可不是省油的灯,想趁机敲一笔钱,便以夏日炎热、路途辛苦为由,要求商人增加工钱,而商人说:“工钱原先就谈好了的,你也答应了,现在半路起价,没这个道理。”被商人一口回绝。这个挑夫见商人不肯加钱,内心十分不满,但工钱是自己答应的,又不好说什么。
  途中,在一个路亭休息时,商人小解回来,无意中听到挑夫在向亭中休息的其他挑夫发牢骚,说:“这个老板十分小气,还私贩珠宝,逃避官税,路过县衙时,要到官府去告他。”商人装作没听到,默不作声。
  当晚,商人入住汪源的客栈后,深夜在床上回想起挑夫白天说的话,不仅有些害怕,一旦告到官府,查实后,不仅珠宝全失,还有牢狱之灾,不可不防啊!思来想去,商人心生一计:决定连夜将箱子里的珠宝全部取出,用包袱包好,秘密寄存在汪源的客栈,待到下一站时,另请一位挑夫,再重新回头来取,以防不测。这就是商人半夜寄存的来由。
  第二天,天刚拂晓,商人就把挑夫叫起来赶路。当来到婺源县城,路过县衙时,果不其然,这个挑夫就放下担子,跑进县衙告状去了。这个商人见这个挑夫进了县衙,就知道是去举报自己,暗自庆幸自己留了一手。但仔细一想,身上还有张客栈的寄存条,一旦搜出,事情就会败露。赶紧拿出寄存条揉揉,吃了下肚。
  县令接到挑夫举报,立马派出衙役将商人、挑夫及货物带上堂,当面对质。挑夫说:“大人,这个奸商私贩珠宝,逃避官税,应受重罚,珠宝就藏在小箱子里。”商人赶紧申辩:“小人是正经生意人,不敢做违法的事。私贩珠宝,纯属诬告陷害,请大人明察。”说着,赶紧打开小箱子,让衙役检查。衙役一看,箱子里面空空如也,并没有什么珠宝。这挑夫一看,顿时傻了眼,说:“珠宝肯定藏起来了。”商人一脸无辜地说:“大人,我愿意接受全面检查,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县令命衙役对商人的货物逐一打开检查,接着又搜了商人的身,均一无所获,半颗珠宝也没找到。
  县令这才相信了商人的清白,放了商人,怒斥挑夫:
  “大胆刁民,诬告好人,该当妄言之责。”将挑夫一顿棍棒之后,赶出了县衙。
  商人走出县衙,不值钱的货物也不要,只带上盘缠,一心想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起初还想回头到曹门村的客栈拿回珠宝,但转念一想,自己把寄存条给吃了,无凭无据,人家也不会给,再加上这挑夫如回过神来也不好对付。最后一想,还是破财消灾吧,赶紧离开这是非之地,跑路要紧,急忽忽奔五岭而去。
  再来说下,曹门村的汪源,早上起来后,就等着商人来取寄存的包袱,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取,吩咐人去察看,回报说:商人和挑夫早就动身走了。汪源一想,看来是这个粗心的商人忘了,他从柜子中取出包袱,打开一看,是一包贵重的珠宝,大吃一惊。心想,商人遗忘了这么贵重的物品,一定非常着急,自己也决不能占人家的便宜,吃过早饭后,决定亲自带上包袱去追商人,亲手将珠宝还给人家。汪源回想起昨晚商人说是去往歙州,而从婺源前往歙州一般都走“五岭”,于是立即往“五岭”追去。
 且说,这商人出了县城后,一面往前赶路,一面唉声叹气,念叨着:“真倒霉,真倒霉。”当他来到芙蓉岭时,只见前面远处大树的树荫下,坐着一位老人。商人走近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这不是客栈的老板吗。这时,树荫下的汪源也认出了商人,笑着说:“我在这里等你有一会了,你落在我店里的东西,我给你送来了。”说着,拿出包袱,递给商人。商人打开包袱一看,珠宝一件不少,大喜过望,连声道谢:“这大热天的,还麻烦老人家亲自送来,太过意不去了。”执意要将珠宝分一半给汪源,作为酬谢。汪源说:“我要是贪财,就不会大老远给你送来。”拒绝回报,悉数归还。这商人十分感动,叩头拜谢,告别而去。汪源则如释负重,原路返回。
  汪源回到客栈,只见昨晚和商人一起住店的挑夫等在那里。原来,这个挑夫举报不成,还蒙受诬告之冤,反挨了一顿板,心里觉得十分的憋屈。心想,真是见鬼了,明明自己亲眼见过的珠宝,怎么就不见了呢?肯定是商人做了手脚,但一路上担子是自己挑着的,没有动手脚的可能。仔细一想,只有晚上住店时,货担放在商人的房间,有可能做手脚。决定回到住过的客栈一问究竟,还自己清白。汪源听了挑夫的诉说,就将昨晚商人寄存珠宝及自己追到芙蓉岭归还珠宝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挑夫听了,大呼商人狡诈,同时,恳请汪源和自己一起到县衙去说明情况,帮自己洗刷不白之冤。
  第二天,汪源和挑夫一起来到县衙,向县令讲明了整个事件前前后后的经过,还挑夫以清白。县令对汪源见利而不忘义的品行深为感动,将“还珠”一事向上禀报。后来,经上级官府批准,为表彰汪源的义举,将他所居住的里改称为“还珠里”。
  这个故事说明,在古时,婺源的民风十分纯朴,地方官府也十分推崇诚信之风。这个诚实守信的故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婺源纯朴民风源远流长的原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芙蓉岭上还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