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的金箍棒 发表于 2017-7-10 15:05:35

抬阁之上


抬阁的起源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平息了安阳曲沟一带干戈。百姓们为表谢意,在孔子离别时,用鼓乐相送,又挑聪明伶俐并会歌舞的童男童女,由众人抬到高桌上,边行边唱,以便让远去的孔子能回望到高桌上的歌舞。  
  抬阁与婺源
  在婺源,抬阁曾经分布很广。清末民初时,抬阁遍布婺源的乡、里、都、村。甲路、汪口、庆源、中云、理坑、清华、凤山、虹关、蚺城等地抬阁“高至5层逾屋檐。”2006年,婺源抬阁在广东吴川市参赛,获得铜奖。2008年,婺源抬阁“水漫金山”,荣获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金奖。如今,婺源抬阁艺人张文和与张保元2人,已进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抬阁代表性传承人之例。
  每一种民间艺术的传承,必然有其成因。婺源高高的抬阁之上,承载了许许多多文化背影。                     
  ——卓越的历史
  古老的城市,历史气息各不相同。磅礴大气、深逐高远,属于皇城北京;海纳百川,追求宽广,属于上海。婺源置县已有1272年,其间1200多年归属徽州。在徽文化滋养下,婺源给人的气息是厚重卓越。
  卓越的历史,必然催生出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抬阁,就是其中之一。
  ——感恩的表现
  抬阁在婺源之所以流行,缘于隋朝末年歙州人汪华起兵据郡,捍卫了宣、杭、睦、婺、饶、歙六郡平安。在徽州人心目中,汪华与孔子一样,也是平息干戈的英雄,把他奉为菩萨,是对汪华的顶礼,也是祈求他能保一方平安。因此,婺源人出抬阁,前面总要抬着一个“香亭”,里面坐着汪帝看抬阁。
  ——封闭的地理
  从自然地理看,古代婺源属“吴头楚尾”的“吴楚分源”之地。境内丘陵广连、河谷纵横,谷地盆地穿割围合,整合成自然群落,从而构成婺源之县域。由于交通不便,环境相对封闭,婺源民众能世代安居、生息繁衍,过上较稳定的生活。物质丰足后的民众,进而追求精神的享受,抬阁于是应运而生。(未完待续)
          ——徽商的雄起
  南宋以后,婺源人多地少的矛盾愈益突出。生存环境的压力,逼使许多婺源人步入商途,成为徽商的一支劲旅,并在古徽州的文明演变史上称雄三四百年。
  经商的成功带来了精神上的追求。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自小受过良好文化教育的婺源籍徽商,积极吸收各地的精华艺术,带回故土传播。抬阁便是其中成功一例。
  ——教育的繁荣
  婺源向有“十家之村,不废诵读”的传统。饱学的年轻人背上纸伞,沿着山岭,踩着科举阶梯,踏上仕途。历代共出进士552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
  受徽州文化熏陶的婺源子弟在为官、业商、行医之余,兼蓄各地民间文化,然后在故乡这片实验田里或试验照搬,或改造创新,使得婺源民间艺术花开百朵,繁荣四处。
  ——民俗的活跃
  “徽俗最喜搭台看戏”,民俗活动分外热闹,旧时婺源城乡戏台遍布。富足的婺源百姓想着点子活跃大小节日气氛,婺源抬阁应运而生。加之古徽州的徽剧历史悠久,剧目丰富,家喻户晓,为婺源抬阁的表演提供了生动的参照。
  ——祈丰的心理
  多山少田的地理条件,落后的农业种植技术,基本靠原始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使偶获丰收的民众喜形于色。每年中秋节、重阳节,用抬阁这热闹的形式来庆贺丰收、感恩汪华的保佑之功。既表达了当年获得丰收的喜悦之情,又反映了为来年祈丰的双向心理需求。
  婺源抬阁种种
  有人总结出婺源抬阁三句话:“甲路抬阁‘偷’得好,清华抬阁高得好,中云抬阁扮得好。”      

     ——甲路抬阁
  甲路村是婺源的抬阁之乡。
  据老人口传,甲路抬阁是明末时,由一位在村里开店的张老板从杭州引进的。其时,张老板在甲路与杭州两地贸易甲路纸伞与杭州丝绸。这位张老板平生喜爱文艺,在杭州见到抬阁,觉得很是稀奇,于是就偷偷观察,然后回家后试验。没弄懂的地方,又趁去杭州贸易时偷学。张老板还结合婺源徽剧内容,请教戏师傅协助,创新了表现手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老板成功了。因抬阁来之不易,为防止外人偷学,严格规定每次绑扎抬阁时,必须关门闭户,不让外人看见。又规定抬阁只能父传子。这既造成外人对抬阁的神秘感,又确保了传承的延续性。
  ——清华抬阁
  传说明朝万历皇帝时,婺源理坑村在朝中做尚书等高官的有好几个。理坑人听说清华村下街有块“天子地”,自恃有势力欲占之。清华人用一个6~7岁孩子的巧计,挫败了理坑余氏占“天子地”的图谋。从此,民间传开清华出了神童,据说后来这位神童的就葬在“天子地”。至今,从清华的田畈中,还有块地名叫“神童地”。为了纪念这位用智慧保住风水宝地的神童,清华人用聪慧的孩子扮演抬阁。其层数在婺源最高,所以说“清华抬阁高得好”。
  ——中云抬阁
  中云村的抬阁相当好看。据村民讲述,中云抬阁有三层,演出时,底层方架上坐3个小孩,中间一层坐1~2个小孩,最上面立1个小孩。扮的戏有文戏,也有武戏,比如《空城计》,孔明坐在最上层,中间小方盒上坐着两个书僮,底层是司马懿带着三个兵。其他剧目还有《水漫金山》、《梁山伯赶考》等。中云抬阁是每年九九重阳节才出迎。出迎抬阁前,须到村头的云川庙中,将汪华菩萨用彩轿抬出来看抬阁。中云抬阁每出都要配一出地戏相衬,以此显得抬阁更加好看,让观众有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想必,这就是“中云抬阁扮得好”赞语的来由吧。
  中云抬阁最后一次演出是1953年。当年的抬阁演员桂枝囡,如今已是近70岁的桂枝婆了。历史上有名的中云抬阁就此消失了近60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抬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