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过往秋收 发表于 2017-7-10 14:49:06

“万户侯”汪芳桂

婺源县太白镇曹门村,原来不叫曹门,初名平乐村。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8年),衙前兵马使,婺源县镇都虞侯汪道安就住此村。
  为什么后来改称曹门呢?这里有段故事!
  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天下时,朱元璋曾到过婺源县,他的帆船顺饶河而下,后有陈友谅的兵船紧追不舍。朱元璋心里是越来越发怵,两艘船经过曹门村的河面时,被村中精通武艺且颇有声望的汪芳桂撞见(人称芳桂公)。他用铲剑射断了陈龙谅船上的布帆,船只速度便放慢了,朱元璋趁机逃脱。
  若干年后,朱元璋得到了天下,史称明太祖,十分惦记这件事。于是派出两名官差到婺源县寻访他的救命恩人。到曹门村找到汪芳桂后,说皇上要召见他,让他去京城。当时,汪芳桂就让儿子汪余六(称余六公)及侄子陪他一起去。一行人步行到高砂太子桥附近时,两名官差看上了汪芳桂身上的那件水火袍。这是件宝贝,穿上它火烧不死,水淹不死。当汪芳桂问他们此行是祸还是福时,官差便说:“有祸没有福。”汪余六听说是祸,便不想去了,家中他是长房,还有义田60亩,不想死在外面。他的侄子想陪他去,汪芳桂说既然儿子不陪,便不要他陪,后来独自一人和两名官差同行。
  当汪芳桂走到一处深潭时,两名官差互使眼色,便上前去剥他身上的那件水火袍。汪芳桂没提防,眼看水火袍就要脱下来,他便一手抱着一人,一起跳入路边的深水潭里。三个人都淹死了。朱元璋得知汪芳桂已死,心里很痛惜,为报答救命之恩,金銮殿上要封汪芳桂为“万里诸侯”,一些大臣提建议奏道:“汪芳桂已死,不可封这么大。”朱元璋后来改封他为“万户侯”,并赐村名为朝门(意思是朝中之门),因“朝”、“曹”谐音,后来就成了曹门村。村头原来建有好大好气派的祠堂。“万户侯”三字历历在目,虽已见不到昔日的踪影,但遗址尚在。不远处村道边还建有“朝门亭”。《婺源县志》记载:汪芳桂为万户协理,剿捕。
  到了明后期年间,村中“朝门亭”重修,金碧辉煌,还仿造了宫中的一些建筑风格。俗话说:树大招风。有人便告到朝廷,说村里人想造反。新皇帝半信半疑,即派钦差前来调查,钦差大人到曹门村寻访,正走着,忽见前面有个小孩不小心摔倒了,跟在身后的一位白胡子老人,忙跪倒在地,双手把小孩扶了起来。钦差问:“你这么一大把年纪,为什么要跪在地上去扶一个小孩?”老人说:“他行贴大(即辈份大),要讲礼节咯。”钦差赞许地点了点头。回京复命时,他对皇上说:“曹门村是礼仪之村,很讲礼节,80多岁的老人能给小孩行礼,这么看重辈份的村庄,怎么可能造反呢?”皇上一听,就没有给曹门村治罪,躲过一难。后来,“朝门亭”拆掉了两块门板,外形改变了。“朝门亭”是曹门村的“荣耀”,村中红白喜事据说都要经过亭子,大概是可以沾上点光的缘故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户侯”汪芳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