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朱砂 发表于 2017-7-10 11:24:35

民间传颂齐彦槐二三事


六岁点戏“潘红摘印”

离赋春冲田4-5里路,有一个村子叫大塘源,村里出了个有威望的人物叫李太岁,那年月,冲田的上庙常请戏班来演戏,每次没有李太岁驾到点戏,戏是不会开场上演的。而李太岁总是摆派头,姗姗来迟,让村民们好等。有一天晚上,六岁的齐彦槐大步走上台,点了一场“潘红摘印”的古戏。戏班的人马上安排唱了起来,顿时锣鼓喧天,唱腔响亮。走在半路上的李太岁听到锣鼓声,有些吃惊,心想:谁敢抢在我前面点戏?到场地,看到的是一个儿童,头上梳着一条小辫子。他想莫非要出大人物了,李太岁即出一对子给齐彦槐:
“野草不怕霜打雪压。”小彦槐答:“山再高挡不住太阳。”

  

小小年纪有这样的抱负,令李太岁心服口服,齐彦槐点戏一事便四处传开了,冲田村的一条小弄里的门楣上,还有齐彦槐亲笔书写的“循良里”三个字。


金匮为人娶妻
齐彦槐嘉庆十三年(1808年)召试赐举人,次年中进士,为翰林院遮吉士,任江苏金匮县知县。在任期间,他知民情,察民意,造福了一方百姓,在金匮办事公正,不存积案,人称“齐青天”。
县内有一具叫瘌痢头的人听别人这么说,心里很不服气:“什么齐青天?”连我找不到老婆都不知道!称什么“青天”呢?此话传到齐彦槐耳朵里,他让人领着去见了这个瘌痢头一面后,并没说什么。
不久,金匮县大街上贴出一张告示“某月某日,要给犯人骟睾丸”。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在金匮县传开了。到了这天,许多人都来观看,县城的开阔地段是人山人海,在家都想来看个究竟。齐彦槐巧妙地作了安排,衙役维持秩序,他们让女的站在一边,男人有老婆的站在一边,没有老婆的站在一边。庵堂寺庙里赶来看热闹的尼姑、和尚看到这阵仗都有点害怕,尼姑站在了女的一边,和尚站到了有老婆的那一边,待全部站好后,没有老婆的只有瘌痢头一个人耷拉着脑袋。齐彦槐向大家说明原委,请大家每人捐一文钱给瘌痢头讨老婆生儿子。一文钱不算什么!不一会,来看热闹的人都捐出了一文钱,有的还不止,足够瘌痢头讨老婆所需的费用了。


审石头
齐彦槐任期内,该县发生了这样一个案子,一位卖油条的人,放在一块石头上的银子被人偷走了。一天的辛苦钱不翼而飞,这位卖油条的人报案到齐彦槐的县衙。
齐彦槐问明情况后,立即吩咐衙役赶到那块丢过钱的石头周围,叫卖油条的在一边当原告,石头当被告,当街摆开阵势——审石头。
听说县太爷审石头,许多人都围过来看,齐彦槐边审案,边叫人准备一个清水盆置于路中,要求围观的都掏出几文钱放入水中,过后归还。大家照办了,当那小偷将钱放入水中时,水面上立即浮出一层油渍。齐彦槐大喝一声“拿下”。衙役过去就把小偷抓住了,查出了窃贼,审石头一案一直在当地流传。
在金匮县齐彦槐还有用计巧妙地救下了一遭人陷害的寡妇,为当地修了一座“清白桥”,据说“清白桥”至今还在。


为乡民特制“日晷”
古代科学尚不发达,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但很难测出日子和一天中的具体时间。齐彦槐除发明创造了龙骨、恒升两农用抗旱水车外,还成功地设计制造了一架天文钟——中星仪以及一台自动浑仪。回到家乡,他关心民众生活,为使过路和挑担的准确掌握时间,他在村口通道旁制造了“日晷”。该“日晷”是用一块长方形的石碑特制。左角是一个眼珠,碑面刻有一扇形图案,图案分布为24节气,春夏秋冬,天干地支。用普通一根细棍,插入左角的眼洞里,按照日影行走位置,测出几月几号及时辰。石碑置于基石脚上,约有1.5米高,给四乡八村和过往行人带来了不少便利,如今石碑还在。此外,齐彦槐还为村子沿河边设计了一排长方形石板凳,约有10个,石凳离河床高有丈余,村人在石凳上纳凉,不小心摔了下去,但一点事也没有。拍拍屁股就走人,不知摔过多少回,村人都说,他的时辰看得好,但我猜想里面有他的科学道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间传颂齐彦槐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