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人 发表于 2017-7-7 14:00:40

婺源古韵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佪,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早已流传至今。时隔多年后的今天,我的几位北京朋友也常说“江西美,田园风光尤甚,最美在婺源”。身为江西人,未能去本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去看看,终究会有些许遗憾。金秋十月,怀着圆梦的心情,我们全家踏上了寻梦之旅。
   八个多小时马不停蹄的行程已经让人有此倦意,两岁多的小儿早已躲在我怀中睡醒一程,真正见到婺源已是下午四点。当一个个象闺女头上的发髻般盘旋山头的茶林闪现的一刹那,当一个个部落般散落在林间的徵派建筑惊现眼前的一瞬间,当沙土路上扬鞭赶猪的农民慌忙为我们让道的那一刻,我顿时瞪大了瞳孔,被这古老和随意给惊呆了,倦意顿时烟消云散,儿子也止不内心的喜悦,蹦跳在婺源的土地上。

   前行的第一站是严田古樟民俗园,号称天下第一神樟的千年古樟王如一位睿智的长者,树叶随风摇曳,象他在抚弄长须笑迎八方来客。据导游介绍,此树历经1500多年沧桑,树胸围近14米,树冠幅达3亩。园内十来名游客欲联手给他个热情的拥抱,却是鞭长莫及,只好无奈于他粗壮的腰围,暗自叹服。

   十月的天已有些许凉意,不期而至的几点小雨给清澈的水面带来了几分灵气,穿一件蓑衣,泛一叶小舟,感受着小桥流水的意境,轻轻摇橹而上,泛起一串串美丽的浪花,留下一圈圈漂亮的涟漪,惊醒那一群群可爱的小鸭,慌忙逃去。曦儿乐得手舞足蹈,直唱起了“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惹得旁人开怀大笑。无形之中,我们融入了这道美丽的风景,也成为了风景中的一道风景。

   如果说流水是动的景,而鱼塘则是活的韵。每家每户引自山泉的一口池塘就象一面碧镜,挺拔在墙角的芭蕉树与其一高一低相映成趣。据说,古时人家还偶乐在池塘里养上几只鸳鸯。试想,静坐庭前,观看池塘鸳鸯戏水鲤鱼跳,该是何等的闲逸。只可惜,*****的一场浩劫破坏了很多古老的东西,唯独那张贴着毛主席万岁标语的油磨坊仍保留着当年艰苦奋斗的痕迹。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还未从严田的古朴中晃过神来,我们又闯进了梦中廊桥---彩虹桥。此桥始建于南宋,据说是一佛家僧人化缘兴建的。本想欣赏一下桥的整体轮廓,连绵的雨水却把我们逼上了桥头。站立桥上,极目远眺,河水雾水浑然一体。黛黑的山头,雾仙子在轻盈地游动,象是为行走在河中桥墩的游人伴舞。半船形的桥墩连接着河的两极,撑着蘑菇小伞的,穿着红、绿、白、蓝各色雨衣的,戴着斗笠的,大伙不管来自何处,不分男女老幼,都在雨中的桥墩上找寻着那份自然和恬静,自觉体验着画中游的感受。想来,《廊桥遗梦》中的廊桥定也难与此处媲美吧!

   来到婺源,不论年代久远与否,触目所及皆是青一色的飞檐翘角式的徽派建筑,而欣赏徽派建筑艺术的最佳去处自是思溪延村。思溪延村的商人在明末清初时期是徽州商人队伍中的劲旅,他们致富后买田造屋,光宗耀祖,至今依保留着136幢古民居。行走在青石板铺成的窄窄的街道上,四处被一袭古屋包围着。古屋中,但凡保留下来,一切可能的地方,门柱、檩、椽子、隔窗、门扇,大大小小的木头上都布满了凹凸的花纹、云纹,纹样上面又是蝴蝶、石榴、蝙蝠、羊,无处不在的雕刻尽显了主人的精细。住宅大门则用园雕、透雕、浮雕装饰门罩,从整体上体现一个“商”字。更有甚者,则在门窗上刻满了99种不同写法的寿字,第100个寿字则要从飞机上俯瞰屋的整体构造才能分辨出来,这一切无不彰显了当时主人的富贵之气。

   推开吱呀的一扇门,光线有些黯淡的屋内,身着与古屋极其相称服饰的老人全然不顾外界的一切动静,兀自抽着他的自种烟叶,悠然自得,脸上的皱纹似刀刻一般写满了岁月的沧桑。而那放学归家的孩童却正借着窗户透过的一线光亮读书写字,延续着祖辈的期望,仿佛来往的各地游客与他们无关,他们只在自己织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不知哪家农妇,又在把炉火烧得旺,那股柴火的香气映衬着这古老的民俗氲氤在古屋的上空,久久不肯散去。有意思的是,本村中一位10岁的小女孩为了锻炼自己的口才,主动找上门来当我们的小导游,幸得可爱姑娘的煞有其是地讲解,才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了解了许多曾发生在这的动人故事。

   伴着丝丝缕缕的秋雨,我们走过这诗画水乡。将近离开时,秋雨似乎更加缠绵了,沾湿的鞋子使双脚更加凝重,不舍的一颗心却只愿在此多作片刻停留。村姑浣洗的声音渐渐远去了,那一幢幢古屋却似宣纸上铺就的黑白水墨画,仍自在美丽着他的美丽。而婺源给予我的这片宁静的心绪将使我有了更多勇气面对城市的烦杂与喧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婺源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