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年 发表于 2017-6-16 09:33:25

安徽休宁县汪村镇原本叫“汪后乡”,史上曾几度易名



《一江春水出新安》(倪受兵摄于汪村镇)
休宁汪村,地处徽州盆地盆沿之上,境内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徽杉屯绿”赫赫有名,是流口深山区里的一个以林茶经济为主的山区集镇,同时也是休宁县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它北面与祁门县凫峰乡交界,南面与江西婺源县沱川乡毗邻,东西两面分别与县内溪口镇、板桥乡和流口镇、鹤城乡相邻。翻过一座山即可步入徽州婺源沱川及或休西境内的板桥漳前村,倘若从小连坑村走起,跨过五股尖那道山岭也能即可抵达江西浮梁瑶里。


盛红兵供图
不管是古道还是如今的公路交通,古往今来,四省通衢。境内主要河流有4条,小源河北流至流口村汇冯源河成大源河为率水之上游,境内长27.2公里;琅溪河发源于火烧山,流经瑯溪、山后、桃源在祁门石壁村注入率水,河长22.2公里;碜溪河发源于查山,北流至溪口镇屯田注入率水。当年林农们放木排都是经这些河道走溪口,跃龙湾、下屯溪、入杭州的。所以说,休宁汪村尽管被层峦叠嶂所包围,但还是锁不住勤劳山民冲破山门的智慧和勇气。






盛红兵供图
据休宁志上公布,历史上汪村镇,曾几度易名多次变更体制。清朝时期,汪村镇属虞芮乡三十二都,民国时期纳入了上溪口区。1949年初设汪后乡,并将乡府驻地设在了山后村,当年7月又迁至汪村桥头。建国后的1952年,分别设置了汪村乡、山源乡、连坑乡,但皆隶属流口区。1956年3月山源乡改山后乡,连坑乡并入汪村乡。1958年实行公社制,流口区改为光辉人民公社,汪村、山后为生产大队。


1961年恢复流口区、汪村、大连、山后各设立公社。1983年恢复乡镇制,改为汪村乡和山后乡,仍属流口区。1992年撤区并乡,汪村乡与冯村乡合并成立汪村镇,驻地下汪村,山后乡保留。1993年冯村划归鹤城乡。2004年全县乡镇区划调整后,山后乡并入汪村镇至今。全镇国土面积166.99平方公里,2010年,全镇辖7个行政村(村委会)39个村民小组,共3078户,总人口10679人。


盛红兵供图


汪村镇是安徽省闻名的革命老区,石屋坑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皖浙赣三年红军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和中共晥浙赣省委的常驻地之一,现为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有“流芳亭”一座,被誉为休宁的“红色井冈山”。里庄村民国24年(1935年)就成立中共党支部,同年中共休宁县委也在这里成立,次年更名为中共祁婺休中心县委。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汪村镇曾有32位革命烈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镇域内的山泉流水养鱼声名鹊起,共有泉水鱼池587口,特色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已多次走进央视荧屏,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日渐红火。




汪村镇境内各个村落无不是纯一色的徽派民宅,粉墙黛瓦马头墙。到处洋溢着浓厚的徽风古韵。家家户户厅堂的摆设一律是八仙桌太师椅,中堂楹联,一应俱全。许多明清时代留下的古民居内保存有大量的木雕石雕和各种精明的古典家具。走进汪村,深入农户,许多快要消失的古旧物件随处可见,丰富的文化遗存不但让你大饱眼福,而且会让你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汪村的宗族文化源远流长,祖祖辈辈不忘根本,慎终追远。源里村的“世德堂”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43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祠堂三开间,上面镌刻花纹,中间是“八仙过海”的场景。大门两侧的一副对联是:开国家声远,回川世泽长。红底黄字,耀眼醒目。祠堂中间有一个天井,采光通风,天井两侧的月梁有两对“孔雀开屏”,正中的冬瓜梁则是“鲤鱼跳龙门”,栩栩如生。早年祠堂三毁三建,近四十年来又翻修过四次,至今保存完好。


盛红兵供图


汪村镇田里村至今还保存着清.乾隆时代传下来的几十册张氏宗谱,记录有张氏繁衍生息的历史。左源村的“广德堂”,上厅的四根柱子更是奇特罕见:四根一尺见方,两丈多高的屋柱居然取自于一棵枫树。根据木工推算,当年这棵枫树的直径至少1.5米以上。匠心独具的建造,寓意着“同心同德”、“四季同欣”……




(行走观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休宁县汪村镇原本叫“汪后乡”,史上曾几度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