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送落花 发表于 2017-6-13 13:56:21

寻找远去的年味 最美乡村婺源过大年

让我们把红尘里无法逃避的争斗、坚强而又空洞的笑容、还有被紧张的生活压榨得所剩无几的天伦之乐,舒展在婺源人一句淡淡的——“客人好呀,你吃饭了没?”。
来婺源吧,让我们为你烧道年夜饭。不用鱼翅熊掌,就用最纯真的的快乐来烧制这道徽州农家年夜饭。

所有的村落景点里熙熙攘攘的人流呈现再也不是游人的身影了;所有老屋里不再是寂寞得只剩下老人与小孩子了。这个时候我们浑迹其中也来个其乐浓浓。





A:婺源早晚冷,注意衣服与防护用品的携带。
C:婺源不禁放鞭炮,可以从专卖店购买,但一定、一定要注意安全!
费用:按人均计有600—700元大体就好了。

特别事项:
B:因为春运,回程车票难买,最好要先安排妥当。
入乡随俗,下面给大家介绍下婺源过年的那些习俗吧:


进入农历蜡月,年的气氛就慢慢地浓起来。农历12月24日为"小年",各家烧香点烛,拜送"灶神"上天呈善事。同日,张挂祖宗画像,迎祖过年。此时村中的妇女们就开始洗洗涮涮,上上下下进行大扫除,俗称“扫尘”,特别是在年前的下雪的时候,那就是家家户户都会用雪来作为最好的清洁剂。(补充:农家的房子都是上下两层的砖木结构,楼上的那层会很多的灰尘,用雪的话可以吸附达到清洁的功效)。“扫尘”还有一层意思:扫去过去一年的尘埃,迎接新一年的新运。


中午前后,宰杀年猪的人家会给村中的邻居送上一碗热腾腾的猪红汤(也就是猪血),那绝对是我们的专利了,可以说是孩子盼着过年的好处之一吧——有好吃的。农村的百姓就是这样的憨厚,村落中人互敬互爱……
办年货
在孩子们的眼中,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新的衣服是要在除夕夜才可以穿上的,在掐着手指头数日子,和漫长的期待中,终于快迎来了除夕夜。<除夕当天,是整个过年中最忙碌的一天,当然忙是大人们的事情,孩子们有的是无尽的开心和喜悦。


除夕当天的中饭是简朴的,家家户户都是“吃糊”:就是用米粉在锅里调成稀糊状,然后再加入豆芽、虾米、甜菜、豆腐、鸡杂等佐料,调和煮熟而成。吃糊是婺源的一个风俗,而对此的含义我一直都不明白,有的长者说是:除夕日“吃糊”意味着过去的一年艰苦朴素,希望来年可以顺顺利利的,吃上好的,过上好的日子……不过说真的,多年出门在外,还真是喜欢老家那“糊”的味道,滑口、香甜、一点都不腻味。

午饭后,全家人就要去给先人坟墓那给“祖宗”“上坟”了。婺源人在除夕这天去上祖坟,这样的风俗习惯在全国是很少多见的,可见婺源的风俗里对祖先是极为尊敬,这也是徽州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体现。

上完祖坟回来,就开始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了,婺源也叫“辞岁酒”。一般家家户户准备的菜式有:粉蒸肉、红烧鱼、猪脚,鸡鸭等,数量一般在10个,意味十全十美,人多的有十多个,但要为双数。其中一定要有鱼,意即“年年有余”。
饭间长辈和晚辈间会互相祝福,晚辈还要给长辈敬酒等……各家不同,大致相仿。期间,长辈们还会给孩子们压岁钱了,小时候就是最盼着这一刻了。
坐岁(守岁)
早在年夜饭后,吵着要坐岁到通宵是叫得最响亮的。饭后,小孩子们则在各家各户间转着,放鞭炮、烟花……比着谁的衣服好看,谁的压岁钱多……也有的会聚在一起打牌,往往是围着火盆,用一个“晒盘”或是“米筛”搁在腿上就开始了。但半夜后,多数坚持不住,东倒西歪,各自回家睡觉了。现在多数是在电视前看春节联欢会,孩子们也走动得少了。现代的文明日益夺走传统的习俗,许多传统的民俗只能保留在记忆中了。


晚饭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写春联挂春联,往往是白天请村落中的长者、老师等写好。如果家中有读书人的,则会自己写,当然对联词句的来源大部分还是摘录于一些书刊,也有一些是自个编辑的。我们家小时候,父亲就把此重大任务,交给我们四兄妹,美名曰:考察你们一年所学的知识……于是乎丝毫不敢怠慢,绞尽脑汁的、东挪西凑的对成一副对联,最后会被做老师的父亲批的一无四处。毛笔字,在我们家,自然也是做老师的父亲最拿手的,我们也只有看的份,现在想来,真是惭愧。


初一那天的一大早,大人们会早早打开大门,放一串鞭炮,撒一叠“红纸”在自家院落门前。“红纸”为五颜六色的,一般为红、绿、黄等喜庆的颜色,不会有黑、白等不吉利的色彩。一般裁剪成10x10cm大小,撒落在自家院落门前,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这纸张还有一成用途,请看下文“揩屁股”解释。
“揩屁股”
在春节期间,大家都会互相说好话的,俗话说:童言无忌,也有小孩子会说漏嘴,说了句不吉利的话,起家人或者是其他的小伙伴会拿起前面说的“红纸”,揩其嘴唇,并且大说“揩屁股”。意思为前面说的话是放屁,抹掉了就不算数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找远去的年味 最美乡村婺源过大年